2008年10月14日
星期

改革开放为西部腾飞插上翅膀

本报记者 王亦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4    [打印] [关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

    8年前的世纪之交,国土面积占全国71.4%、人口占28.6%的中国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此。

    2000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明确要求,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此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占有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

    实施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西部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通过规划指导、政策扶持、项目安排等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2000年~2007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万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这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745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6%。

    2000年~2007年,国家累计安排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92项,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国家还实施了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等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2000年以来,国家在西部相继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实施西部大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目前,这一地区已初步形成能源、有色金属等生产基地。商品粮、优质棉、糖料、烟草、名酒、瓜果、畜牧产品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正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此外,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也已渐成规模。

    这期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到2007年年底,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已经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国家还实施了“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流动放映等文化工程,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实施西部大开发始终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原则,一批省会及中心城市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资源富集地区集约发展迈出新的步伐,一批重点边境口岸城镇正在成为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

    深入推进大开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要继续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好长远发展基础,要坚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据了解,国家将健全政策扶持机制,打好西部开发长远发展基础,继续保持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同时中央政府投资将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目前,国家将继续坚持每年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综合效益,同时坚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及资源节约工作,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

    国家将优先发展教育,确保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此外,国家将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三峡库区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等区域加快发展。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指出,下一步,西部大开发还将继续健全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机制,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完善土地管理体制,规范发展土地市场;由国家投资或需要国家批准或核准的重点产业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在西部地区。

    此外,西部大开发还将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扩大西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