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
冰点时评

金融危机考验自由市场经济

顾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4    [打印] [关闭]
    世界正面临多事之秋。美国从去年的次贷危机开始,于今愈演愈烈,快成全国的金融危机,濒临灭顶。一家家银行宣布准备进行破产清算,几个巨型投资公司也已资不抵债,玩不转了。由于美国的GDP占世界的36%左右,美元是世界通用流通货币,美元危机必然连累整个世界(这与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有着明显的区别)。近期,全世界的股市均遭遇寒流,俄罗斯股市因为一天下跌15%而宣布暂时停市。欧洲多家银行也准备宣布破产或面临巨大债务,冰岛已资不抵债。

    许多国家的政府决定救市。美国政府通过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方案,财政部长甚至放话说,不排除将银行收归国有;欧洲各国先后宣布为本国银行作担保,以防止储户疯狂挤兑现金。危机面前,人们开始思考重新定位传统的经济运作体制。

    政府救市,用的是老百姓的钱,所以美国一半以上的民众不愿意用自己纳税的钱来为企业家们的错误买单。这是一个两难决定:救市用的是百姓的钱,而且还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的成功;不救市,则经济崩溃,百姓生活更受影响。更有甚者,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涉及太多的国家和公司,已经远不是一国的事情。欧洲和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和日本的政府、公司和银行,也都拥有这些面临破产的美国大公司的债券或股票,美国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就意味着一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影响的社会安定就决不是美国一家。美国的救市与中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和市场同样命运相关,所以有人将此形容为“矛盾中的平衡”。目前各国政府均采取配合救市的做法,显然是现实状况使然。

    金融危机考验着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反对美国政府救市的一个理由是:自由市场经济不允许国家和政府从事主要的经济活动。这是经济自由主义者数百年来的主要信条:经济活动应当由私人来办,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易可以得到最大的效率,同时也可以锻炼公民。而政府管理经济总是效率不高,而且更容易腐败。自由放任主义者坚信,自由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主要的经济问题,甚至自身就可以形成自发的秩序,从而最终规约市场的运作。然而,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如今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过于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有其偏颇之处。本来,公司和银行管理不当,导致破产,由其经营者承担责任,让别人另起炉灶,有能力者胜出,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但是,当市场经济本身的运作出现了系统性的问题,有可能引起经济危机、导致全社会的恐慌时,完全依靠市场自己来解决问题,可能付出的社会代价太大。所以,政府在适当的时候代表公共机构出来干预和救市也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政府在自由市场经济下的责任是维护交易规则,当公司出现欺骗消费者和客户、做假账欺骗股民时,政府的调查、干预和惩罚也是必要的(这里的政府也包括司法机关)。美国此次金融危机也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并未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共和党八年执政以后要为经济政策负主要责任的原因。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此前民主党克林顿政府八年执政中,政府监管的责任问题同样存在。当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奉行的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放任自流立场,已经留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华尔街在15年里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一些国会议员提出的监管意见无人理睬,结果是衍生品越滚越大,投资者们更加贪婪地制造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最终当无力偿还房屋贷款的人日益增多,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导致系统性的入不敷出,金融危机终于造成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迷信市场经济的万能是一种幼稚片面的想法,但由此而全盘否认自由市场经济则同样不可取。与自由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本身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它表面上没有经济危机,但实质上因为政府管制了经济的主要部分,官僚的权力太大,并且同样会主观随意地管制经济,有可能带来全社会的低效率和经济萧条。苏联及东欧的经济失败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则有幸在30年前开始了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计划经济可以在局部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部门显出某些优势,但总体上会扼杀社会经济效率、个人创造性和积极性。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基本体制上的差别仍然明显。保持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效率和创造性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在监管市场规则和维护工商业道德方面的职责,而不是放任自流,才是救世之道。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