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专版
创新文化引领中关村
2008-10-14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

    中关村文化的精髓可以大致概括为“以创新为核心,鼓励冒险,容忍失败,崇尚成功,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是中关村文化的核心。这种冒险精神不仅使得中关村人能忍受创业时的艰难困苦,更有助于提升其勇于冒险的精神以及喜欢标新立异的个性。这种逐渐形成、强化的创新精神已经深深的植入每一个中关村人的心中。这一点与硅谷的“失败者不受责备,有时公司也给失败者授奖”的传统极为相似。这种对于失败的容忍使得中关村人更懂得珍惜从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这一点比从成功中积累到的经验来的更为深刻,学到的东西也更多。

    自主创新、中国创造是当今中关村的灵魂和精髓,中关村人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使命,在自主创新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2005年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星光中国芯”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星光中国芯”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它实现了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技术、可重构CPU架构技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技术等七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近400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据统计,这是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第9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公司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8年,联想公司的联想“汉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技术变用洋文操作的计算机为用中文操作;1992年,联想集团的“联想ERSA486\50微机及测试系统”再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5年,北大方正集团公司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中国古老的印刷术从此告别了“铅与火”,走进了“光与电”的新时代。

    以上四个奖项代表中关村第一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业绩。今天,新一代的自主创新在中关村依然强劲。2000年,北京信威通讯技术公司的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构成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的核心;2001年,汉王科技公司的汉王形变连笔手写识别方法与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支撑了上百亿元的手写识别市场;2001年,中科大洋科技公司的非线性电视新闻综合网络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把原来占据该市场的日本产品挤出国门;2003年,清华同方威视技术公司的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己经进入世界先行行列;2005年,中星微公司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目前己打入国际市场,占据同类产品60%的国际市场份额。

    以上9项获奖中有5项是2000年以后获得的,这说明2000年以来中关村的自主创新活力在不断地迸发。专家学者指出,中关村的这些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发明了什么,关键在于发明的主体是企业,发明的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再翻看媒体组织评选的2004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不难发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占了4项。其中包括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英纳超导公司的超导电缆系统并用运行、科兴公司的“非典”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以及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每秒11万次的高性能计算机。另外,还有两项的主要研究力量也集中在中关村地区。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里的大学、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己成为技术创新的三大主力军,承担着25%的国家863项目,36%的国家973项目。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接力棒在代代地传下去。从陈春先、柳传志到邓中翰,其实还有许多少为大家所知道的企业家在自主创新的领域不断地拼搏。到2007年,中关村园区集聚着20000余家企业,其中年收入超百亿元企业5家,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己达103家,超亿元的企业有706家,园区内有55.7万从业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8%,每年接收应届大专以上毕业生15800余人。每年研发支出173.4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2006年,园区企业共申请专利9401件,获奖成果1076项,其中国家级奖268项;在14164种产品中,拥有专利的产品有2919种,占总量的比重为20.6%。

    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强,有90%的产品为国内外领先或先进,其中国际领先的产品约占12%;国际先进的约占17%;国内领先的约占39%,国内先进的约占22%。中关村的发明创新能力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

    美国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因此,将内生的或者外生的知识创新成果融入经济系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将其作为经济系统微观基础,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便是中关村创新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中关村文化的本质

    中关村文化的本质应该归结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由发端于市场中的创业文化和科技创新文化的结合与互动而形成的创新文化。

    中关村是一个提供了很多可能性的地方,不仅仅是大家想象中的只有高科技,其实这儿是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很多可能性,来寻找梦想的一个地方。就好像很多人在美国要实现一个美国梦,这儿就是一个实现中国梦的地方。

    “中关村文化”,文化冠以中关村地名,自然是中关村这个地域的文化。放大来说,它同北京文化、上海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一样,充分表现本地区文化的各个万面。一个地区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中关村文化尽管地域范围不大,但其文化同样是绚丽多姿的。

    起源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关村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这里有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外著名大学39所,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他们不仅拥有学识渊博、资历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拥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莘莘学子。因此,校园文化既有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有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与创造。中关村能有今天的发展,从文化方面说,校园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文化。一所高等学校就是个庞大的科学研究系统。中关村除了高等院校之外,还有231家科学研究院所,仅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就有40多个。这样为数众多的科学研究机构密集在中关村,在国内是独无二的。科学技术是知识的结晶,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发展最灿烂的明珠。科学技术文化永远是在继承、创新的循环往复中前进的。它实事求是,奋发创新,始终在崎岖、艰苦的道路上探索科学的奥秘,在激烈竞争中寻求技术进步。

    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关村虽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北京的部分,海淀的部分,华夏文明,燕赵历史,北京文化,都是中关村文化的渊源。只有把中关村文化放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中关村文化的特点。当然,中关村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会创造出自己特有的中关村文化,现在有,将来也会有。经过发掘、整理,丰厚的历史文化定会放出灿烂的光芒。

    多彩的社区文化。中关村的社区文化活动是经常性,而且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居民。他们一方面是文化服务的消费者,支持着校园文化、科技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在文化活动的实践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因而对全地区、全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贡献。专业文化服务劳动者深入民间采风,就是从居民文化活动中汲取营养,以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产品。中关村社区文化也是座宝库,一旦开发出来,其价值不可低估。

    丰富的企业文化。中关村为数不少的企业,无论是否意识到企业自身蕴藏的文化内容,企业文化始终是它们生产和经营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一般包括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等内容。中关村的企业以高科技企业为主,属于知识型或文化型企业,其文化底蕴相当浓厚。他们如何以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的发展,认真加以总结,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

    中关村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关村创新文化是中关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反过来又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自觉地去推动经济和科技向更高层次迈进。这就是中关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关村文化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所以它最大的特征和根本内核是知识、体制和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在中关村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知识型企业家,像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中关村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段永基等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中关村核心价值是应该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的基地,若仍像过去20年那样依靠技术贸易,是没有出路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价值与中关村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这就是创新。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具体反映,我们不可能在中关村建设的实践之外去找寻中关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关村文化的第一要义在于,它是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最具体的表现,它只有从蕴涵知识经济土壤的中关村氤氲而来,只有从我们一直努力的区域创新实践中产生出来。所以,中关村文化与世界上其他知识经济地区的文化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实质,即知识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从这一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特性是与知识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关村文化的第二要义在于,它有着中关村特色,有着被认作“中国中关村”的风貌和中国风格,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所以中关村文化不会是,也不可能是他们外来文化的简单移植,不可能是美国硅谷文化的翻版。其中,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可称作中关村文化的核心价值,第二要义之所以被称作中关村的价值,是中关村文化的一般价值,是服从和服务于核心价值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创新实践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改革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铸造一种创新文化。

    文化问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表现为一种左右社会发展的动力,尽管看不到、摸不着,但人们随时随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的影响、它的力量。中关村文化具体表现为先进的生产力、强大的凝聚力,对于首都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我们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中关村文化的意义所在。

    中关村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世界正步入以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翻新速度加快,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由此带来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关村文化即是知识经济大潮中璀璨的浪花,它把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迅速地播向四方,催生着中华大地上崭新的经济。因此,人们对中关村寄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厚望: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

    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关村文化的又一具体体现。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民族本位是当今世界并存的两种发展趋势,文化以世界性和民族性两种倾向作用在这两种趋势之中,中关村文化无论从世界性还是民族性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具体来说,中关村的知识积淀、科技转化以及产品开发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基础,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上中关村文化已经可以与世界先进的地区进行对话。对话者的素质、谈论的内容、谈话的机制以及谈话的氛围,都与世界接轨,所以已经形成了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这就是大批外国企业家、外国留学生云集中关村的原因。同时,我们看到,中关村成为了港澳台同胞、华侨、归国留学生创业的乐园。这是由中关村文化的民族性所致。一位在硅谷闯荡多年回国创业的留学生说:“毕竟是中国人,心里总惦记着中国的事。因此,在美国,无论个人如何成功,很难说是完全幸福的。”“在硅谷,精神上总是得不到满足,在国内,心情就不一样了。”目前国内留学人员在美国硅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或担任硅谷各类公司职员的人数己超过1万人,80%以上有回国的意愿,归国创业的首选地是中关村。中关村文化的民族性把具有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儿女凝聚了起来。

    中关村文化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科技、教育甚至是经济,己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悉尼奥运会展示的澳大利业土著文化、海洋文化及现代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业所具有的实力。中关村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在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促进首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推进首都的两个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全国文化发展的潮流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华民族能否勇立潮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国民素质所提出的极高的要求,知识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方面理解中关村文化对于综合国力所产生的影响。国家间经济、科技、军事等等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文化的竞争,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关村文化将真正能够承担起引导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重任,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将发挥持久性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影响中关村文化形成的核心力量

    影响中关村文化形成的核心力量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光大,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体系的确立。

    机制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灵魂。从中国最初的民营科技企业在这里悄然诞生,到今日闻名中外的中国“硅谷”,中关村经历了20多年的风霜雨雪,留下了中国改革大潮冲刷的清晰痕迹。现在谈中关村的发展,已经不像以往单单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的几个企业所组成的区域,而是包括生产部分,包括研究部分,也包括那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大中关村发展战略。199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也是在这一年,四通、联想等高科技企业创造性地解决了产权问题,实现了产权清晰。国务院在批复中强调指出,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从观念、政策、法律到文化,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这一基本框架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解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就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本质,这将伴随着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关村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机制创新的问题是始终贯穿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1983年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成立不久,在与北京市科委共同总结经验的时候,总结出了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人员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两不三自”的原则。1984年之后,四通公司等人又在“两不三自”的基础上加上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变成了“两不四自”,但本质仍然是“两不三自”。

    “两不四自”的运行原则,打破了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枷锁,使科技人员开始能支配一部分科技转化的财富。从这种意义上看,没有机制的创新,就没有民营科技企业的诞生,中关村就有可能再沉寂数年,没有机制创新就没有电子一条街,没有机制创新就没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大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关村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机制创新则是中关村发展战略的灵魂。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命脉。中关村发展的主要障碍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观念和传统机制。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中关村,是我国知识分子在改革中的伟大创举。在任何社会改革中都必然伴随着理论创新,改革的力度及深度越大,理论创新就更加重要。理论创新伴随着观念创新、模式创新、思维创新、人生理念的创新以及机制的创新。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就给中关村的发展开阔了极宽的思维空间。

    中关村20多年的发展是在市场机制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这片地位显要的区域里,管理是多层的,多元的,无法做到统一协调。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确立了“统筹规划、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坚持开放”的发展原则。北京市也先后制定了40多项政策和法规,公布了《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新的政策。此后,中关村出现了各种公有制、新的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社会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能够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高科技产品屈指可数。面对这些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领导层在管理上的主要任务应是如何领导“村民”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由园区统一采取研发支持措施,包括重点投资、规划、设备等各方面的保障。为保证园区模式创新,中关村科技园区广泛吸引全国科技人员、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入区创业,使中关村成为国内的重要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北京市和全国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解放思想、坚持创新、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托,才能把中关村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