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
星期
温故

一个天才的诺贝尔恩怨

本报记者 王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5    [打印] [关闭]
    估计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像阿伦尼乌斯一样,在100余年以后的今天,有人对他念念不忘,有人则依旧对他耿耿于怀。

    1903年,诺贝尔奖评委会的不少评委推举了他,这让评委会犯难。因为这个提出电离学说的瑞典天才,该获物理学奖还是化学奖,让评委们产生了分歧。在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评选时,他被提名物理学奖,但最终落选。1902年,声名鹊起的他,又被提名化学奖,但仍然落选。

    可作为物理化学的创始人,阿伦尼乌斯的电离学说,在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里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无奈之下,化学委员会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甚至又提出“他获奖问题延期至第二年”。最后,委员会还是把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给了他。

    正是这个让他获奖的电离学说,在二十年前首次提出后,却遭到一些化学权威的发难。包括他母校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化学家克莱夫教授,克莱夫因发现铥和钬元素而闻名于世。

    1883年,34岁的阿伦尼乌斯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溶液导电性,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后,他找到克莱夫教授,希望得到支持和帮助。

    “纯粹是胡说八道。”克莱夫教授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并认为他把“鼻子伸进不该去的地方”。

    “他是在让我明白,要他再细听这滑稽可笑的议论,就要降低他的身价了”。若干年后,阿伦尼乌斯如此回忆教授的嘲讽。但这并未令阿伦尼乌斯灰心。他坚持按自己的研究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1884年5月,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学位答辩会举行。他宣读完论文后,教授们“个个怒不可遏”,难以容忍这种“荒谬绝伦”甚至“纯粹是空想”的理论。在同克莱夫“激烈辩论”后,他的论文被评为3级,需要再次答辩。

    而答辩次日,阿伦尼乌斯便把论文寄给了奥斯特瓦尔德等欧洲最著名的研究溶液的四位化学家。他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但阿伦尼乌斯在发表的论文里公开提出的电离学说,却违背了戴维和法拉第所建立的经典电化学理论这一当时的“金科玉律”。这引起了国际化学界的猛烈攻击。“奇谈怪论”、“不值一提”等词语,被英、德、法、俄等国的化学家,一古脑抛给了阿伦尼乌斯。为首者就是以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享有极高声誉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有受人尊敬的德国化学家魏德曼。

    不过,这个在化学家帕尔美看来“特别好斗又温厚”的瑞典人,最终笑到了最后。

    阿伦尼乌斯最初得到同胞的认可,不是因为他的电离学说,而是在他的建议下,瑞典到处布满了发电站网。人们认识到他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和努力。一贯反对他的克莱夫,也在1898年纪念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逝世50周年集会的演说中感叹:“贝采里乌斯逝世后,从他手中落下的旗帜,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学家阿伦尼乌斯举起。”

    开始承认电离学说的克莱夫,还提议推选阿伦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化学部院士。这却遭到了阿伦尼乌斯的拒绝,他不想失去他的物理学教授的教职。

    诺贝尔这个固执的同胞,最终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瑞典人。而从1900年起,他就担任诺贝尔奖物理委员会委员,他“好斗”的性格,甚至在100多年后,仍给人留下话柄。

    美国科学史教授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中写道,1906年,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通过对门捷列夫的提名。但身为物理委员会委员的阿伦尼乌斯,却在皇家科学院带头批评、贬低门捷列夫的工作。结果,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最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通过对1950年以前诺贝尔奖档案的调查,弗里德曼还发现,同是物理化学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从1901年起就连续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直到1921年才获奖。据说因他的一个学生曾对阿伦尼乌斯提出挑战,阿氏便在评选过程中进行刁难。能斯特获得当年55个提名中的22个,委员会才同意将1920年没有授出的化学奖授予他。而物理化学的创始人之一奥斯特瓦尔德,则在阿氏的大力支持下,于1909年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当初作为科学天才,从理性的高度大胆挑战权威被人发难;后来成为权威,却从感性的角度为难别人,这构成了阿伦尼乌斯饶有意味的一生。而每年的诺贝尔奖名单出炉之时,阿伦尼乌斯总会被人以各种各样的心态或多或少地提及。

    但在2007年,他被提到的次数更多。这一年,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而正是在101年前,阿伦尼乌斯首次提出“人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认为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会导致气候变暖。

    就像他当初因为对经济的贡献被瑞典人民认可一样,这个曾在诺贝尔奖历史留下烙印的人,如今却以另一种更为公众熟知的方式,被人惦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