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赵琪
18年前,当文学还以小说作为“正宗”时,军艺的作家们都是较着劲儿的用心比拼着,而那些老师们更像一个个拿着鞭子赶大车的车把式,整天吆喝着。比如,朱向前老师会一脸严肃说:“光发表还不能说明问题,要写进文学史的大作品,别让人一说起小说来,就成了莫言等,被‘等’掉可是很悲惨的,那就白熬夜、白写那几万字儿了!”
这种三天两头的吆喝,把同学们都“逼”得通宵达旦,趴在狭窄的写字台上,就剩下沙沙的写字声了。可每到深夜,赵琪便开始了锅碗叮当的做饭声。
其实,也就是煮个方便面,但就怪了,赵琪从不用方便面包里的调料,他有他自己的一套调配方式,煮出的面满屋子飘香,弄得大家都吸溜着口水。反应快的是徐贵祥,没等赵琪煮完,他就煮上了。不一会儿,一人端着一个碗,还互相的品尝。赵琪:“怎么样?”贵祥答:“嗯,好。”赵琪便“还是我的好吃吧?哈哈哈”地把我和慧民馋得够呛。于是建言:“咱们合伙吧,每人每月交伙食费,让赵琪统管,按时开饭。”赵琪也不推辞,成了102室公推的厨子。
后来,我发现赵琪写小说也像做饭。比如,他要写《琴师》或《穷阵》时,一点音乐常识与古代战争知识都没有。可他一点儿也不急,他首先想好了一个把自己激动得不得了的故事,然后才到图书馆去借书,一借一撂子,全是有关音乐或战争理论的书。接下来便是一个月两个月的读啊。那个钻研劲儿,真让人觉得他快成音乐家或军事家了。
常常在这时,他会很得意地对我说:“嗯,我有把握了!”就像他有把握为我们几个人煮面一样,既嘻嘻哈哈,又认认真真;既从容不迫,又胸有成竹,完全一个“厨艺大师”的模样儿。
终于有一天,张志忠老师在课堂上很到位地表扬这个”厨子”,“最近我看了赵琪几个中篇,淡雅细腻,不急不火,而且还有些禅意,是不动声色的小说创造,极为难得。我们有些同学呀,写得太浮燥啦,大家要向赵琪学习啊。”
张老师一语中的,果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赵琪就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毕业分配因为成绩斐然,又有名师推荐,很快便进了广州军区创作室,成了专业作家。
他回了广州,我去了兰州。但不久便看到他与人合作的电视剧《和平年代》热播;又后来,就几乎每年都能看到他编剧的电视剧引起巨大反响,他成了一个专业编剧。前年12月我去广州他家玩。好家伙,不去不知道,这个“小厨子”竟然成了“小地主”,不仅自己买了一栋三层别墅,而且六十万元的车,他居然和夫人一人一辆!
我是一个从不把物质当作一回事儿的人,但眼见这个“小厨子”这么个“发”法,便忍不住要问问他是怎么“富”起来的。他说:“我不像你们,图虚名。我,第一,决不当官,怕开会;第二,我冬天一桶热水泡脚,夏天一桶冷水泡脚,一门心思写剧本。我认为。唐诗宋词元曲,文学在前进。以后说文学,肯定是以电视剧为主,再说小说?再以小说为文学正宗?就相当于今天再以唐诗为正宗一样可笑。”他振振有词,我还真驳不倒他的奇谈怪论。
赵琪就是赵琪。他夫人在省政府上班,每天一大早便走了;他住在虎门外,夫人从来都是晚饭后才回来。他常年累月的一个人在一座独栋的别墅里写剧本,不寂寞吗?可赵琪说:“我习惯一个人生活了,饿了想吃什么做什么。当然与你们想吃什么买什么不同,我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时,常常做出连我自己都惊讶的香味来。”
那么,赵琪就没想过到北京来发展吗?他电话里对我说:“八一厂明振江厂长去年做了我整整一年的工作,动员我到八一厂去,我没答应,我怕打乱我的生活,我喜欢我现在这种静悄悄的生活。”
我能说他什么呢?这个“厨子”的清高,是渗进骨子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