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
星期
奥运回眸·人物篇

精品力作为北京奥运打上时代印记

——记新华社奥运报道团
本报记者 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6    [打印] [关闭]
    《百年奥运梦今夜终成真》、《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奥林匹克的里程碑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方位》、《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等一批精品力作,纷纷登上各大报纸版面,为北京奥运会打上时代印记,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采写这些稿件的是新华社奥运报道团成员。

    据新华社副总编辑、新华社奥运会和残奥会报道团副团长彭树杰介绍,以往几届奥运会新华社报道团不足百人。本届奥运会,新华社组成了284人的奥运会报道团和211人的残奥会报道团,在总社设立后方报道平台,并在北京分社和上海、山东、香港等6个协办城市分社设立报道组。在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新华社通过文字图片、中文外文、通稿专稿和新华网、音视频等30多种报道形式,对奥运会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立体式报道。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新华社每天通过中、英、法、俄、西、阿、葡等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地播发奥运会新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奥运会期间,新华社的发稿量成倍增长,为全世界人们了解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讯。

    赢得这些赞誉的背后是新华社奥运报道团成员付出的不懈努力。他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一流的、职业化的标准,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奥运新闻报道佳绩。

    开幕式报道历来是整个奥运会报道的重中之重,拼争焦点。记者精心采写的开幕式消息通稿《百年奥运梦今夜终成真》,气势磅礴,立意深邃,文字优美,充满激情,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的“镇版之作”。

    该消息主要执笔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采访室主任孙承斌说,这次奥运会开幕式报道“是一次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孙承斌说,以往在国外举办的奥运会,开幕式消息属于体育新闻,只需要1000多字就可以。这次在我国举办奥运会,在文章规模上需要一定的篇幅来展现开幕式盛况。作为留下历史记录的新闻稿,在稿件写作上要突破常规时政新闻写法,特别对开幕式文艺演出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同时,用抒情的笔触把表现全国人民对奥运会百年梦圆的喜悦和激动之情融入稿件中。体现出“今夜北京不眠!今宵,世界同庆!”

    孙承斌现在回忆起采写时的情景还感到“压力很大”。“奥运会开幕式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很多细节都保密到最后阶段,这为重大事件预制稿件采写带来很多困难。比如,奥林匹克会旗执旗手是谁、最后8名火炬手名单、火炬塔是如何被点燃的等核心、重要和亮点内容,在彩排中没有展示或展示得比较模糊,这些素材都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孙承斌还承担着报道国家领导人和国外政要贵宾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活动的重要任务,“当时就我一个人在主席台,既要准确核对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80多位各国各地区政要和贵宾名单,又要关注现场,记录开幕式上每个关节点的具体时间,跑上跑下弄得满头大汗。”开幕式结束后,是紧张的写稿、修改和审稿阶段,直到第二天早晨7点多,孙承斌完成稿件最终的核校后,才放心地回家休息。

    《荣耀与梦想在今夜绽放——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侧记》、《开幕式上的四大发明展示》、《锻造文化盛典——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等特色稿件,向读者提供了大量在现场和电视转播中了解不到的台前幕后的故事,全面展现开幕式盛况。

    《锻造文化盛典——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的作者是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汪涌,他多年来一直跟踪采访北京奥组委和张艺谋创作团队。

    汪涌说,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和主办城市,都把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成功看作是奥运会成功的一半。本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把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递给全世界几十亿观众。要把这样一场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文艺演出幕后的故事讲述给读者,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根据不同媒体需要,我们采写了13000字和5000字两个通讯版本,仅说把13000字‘码’起来,就需要花费很多工夫去提炼很多内容。在稿件中,我们把张艺谋主创团队3年来的创作工作,从创意、制作、排练、预演和正式演出阶段的幕后故事讲述出来,稿件写完后真有种缺氧的感觉。”汪涌笑着说。与该稿件相呼应的还有主创团队的数篇人物专访,“为的是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文化盛典”。

    奥运会期间,新华社对首枚金牌产生和中国代表团夺得第一块金银铜牌、所有28个大项和302个小项奖牌产生过程、刘翔退出比赛、新的世界纪录诞生等重要节点的报道,在规模、时效、方式、手段和效果上与西方三大通讯社和国内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相比毫不逊色。

    体育部记者沈楠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体育赛事的报道,从2005年起,根据新华社奥运会报道筹备工作需要,正式接手报道射击项目。在此后的3年里,沈楠跟中国射击队参加了数次大赛,对整体队伍、教练员、运动员情况日益熟悉起来。在奥运会期间,她独家采写的《杜丽这六天》、《女枪神陈颖不为人知的故事:勇敢的心柔软的心》、《从雅典到北京——埃蒙斯夫妇的童话和噩梦》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沈楠说,为备战奥运会报道,不少体育部记者常年“盯”某一个项目,有些记者甚至“盯”了10多年,成了项目报道的专家。这些积累为奥运会期间采写深度稿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重点报道是构成新华社影响力的要素。8月22日播发的新华社社评《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采用。有媒体评价说,这篇社评气势磅礴、张弛有度,散发着真情与理性的光芒,综述了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给世界、给历史带来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财富,传递了我国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发挥了新华社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奥运会闭幕之际通过评论积极、主动地引导了舆论。

    报道团开设的“奥运特稿”栏目共发稿35篇,被媒体采用率为98%。《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央领导集体关心体育事业和北京奥运会纪事》、《圣火耀全球梦想共五洲——写在北京奥运会圣火全球传递即将结束之际》、《永远的奥林匹克——献给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荣耀与梦想在今夜绽放——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侧记》、《世界相聚五环旗下——80多国政要聚首北京奥运会》、《在“中国长卷”中创造新的历史——写在北京奥运会进程过半之时》、《奥运之火,在13亿人心中燃烧——北京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聚沙成塔汇流成河——北京奥运会展示中国社会文明》等一大批重点报道,立意高远、气势恢弘、文笔优美、内容权威,富有感染力。这些篇幅在四五千字的稿件最高采用达到174家。

    全国媒体纷纷对新华社“奥运特稿”给予积极评价,认为这批稿件抓住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民主、文明、进步、和谐的国家形象,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题宏大,内容丰富,真正发挥了国家通讯社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本报北京10月15日电

    

郑重声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4098070、64098058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