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创的一种出版创新模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推出的“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自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广大青年写作爱好者踊跃来稿应征,从中涌现出了大批有潜质的青年写作者。10月10日开幕的第八届北京图书节围绕这一活动,首次设立了“青年写作爱好者”主题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冯俊科、著名作家徐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分别作了主题演讲。首批入选的4部作品的作者与相关出版社现场签订了出版合同,这标志着这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冯俊科(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出版业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出版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特别是重视发掘、培植和造就青年创作出版人才,通过搭建青年写作爱好者与出版单位沟通的桥梁和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青年写作爱好者的积极性,增强出版活力,丰富出版源泉,为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今年4月起正式推出并启动了“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项活动非常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同志先后两次作出批示,大力支持这项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这项活动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出版创新,有益探索
“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北京出版业发展现实推出的一种出版创新模式,对于促进首都出版业的发展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组织好提高人的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产品生产,建立健全面向基层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推出这项活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出版业的主体作用,推动首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
其次,这是为首都出版业培育新生力量的重大举措。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确立这样一种观念:人民群众不仅是出版成果的消费者,更是出版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实践者。青年人激情飞扬、勇于开拓、热爱生活、熟悉生活,是我们出版队伍的构成主体,更是我们出版业的未来和希望。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表明,青年是最富创新精神、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群体,也常常是著名作家一生成就的奠基时期。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艾青、萧红、茅盾、老舍、冯德英、王蒙、邓友梅、李国文、陆文夫、莫言、余华、徐坤等作家,都是在20多岁创作出了文学杰作。我们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热情,发掘培植一批有潜质的青年写作爱好者,有效整合出版资源,为青年展示才华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图书出版不断增添新鲜血液,为出版业的发展繁荣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最后,这是大力开拓原创出版资源的有益探索。
当前,出版业存在的盲目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等顽疾,影响了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国内外名著,通过改头换面,变换版式,同一内容的书籍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众多的书商参与其中,推波助澜,加剧了图书出版的盲目性。重复、跟风出版的书籍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出版业的声誉,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原创作品和原创出版人才处于低迷状态。当前,出版市场上畅销的作品来自基层创作者的并不多,这既有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从政府层面加强对原创作品出版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开拓原创出版资源,挤压重复出版和跟风出版的空间,着力改变上述不良局面,以优秀的原创作品引领出版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在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了这项活动,并通过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新京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及新浪网、北青网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国各地广大青年写作爱好者纷纷来稿应征。
截至目前,活动办公室已收到稿件1200余件,其中散文类作品约420件;诗歌类作品约430件;小说类作品136件;随笔类作品约150件;纪实文学类作品20件;其他类作品60件。共答复咨询电话2000余人次,网上咨询100余人次。
在活动办公室对应征稿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的基础上,由20余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分别对小说、纪实文学、诗歌、散文和其他类应征作品进行了反复、严格的审读,并分别提交审读意见。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为确保活动的公正性,所有征集来的作品,在送专家评审时,一律隐去了作者的个人信息。为确保作品质量,活动领导小组日前又组织专家和出版单位有关负责人召开作品论证会,对进入初评范围的10余部作品进一步遴选,目前已有长篇小说《父子连》、诗集《小小的幸福》、散文集《坚硬的影子》、《千手观音》等4部作品入选首批被扶持出版的作品,并将于今天举行出版合同签订仪式,这标志着我们这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讲求实效,稳步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讲求实效,将这项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持续面向全国各行业的广大青年写作爱好者征集原创作品;加快稿件评审进度,不断推选出版优秀作品,并对其中取得良好效益的优秀作品进行宣传推介,展示活动成果,扩大活动影响;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以更好地整合出版资源,打造首都出版品牌,推动首都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相信,有广大青年朋友的热情参与,“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一定会朝着“推出新人、打造精品、引领导向、繁荣出版”的目标顺利迈进!
专家视点
一项及时而重要的文化举措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听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会有扶持文学写作方面的新人新作的举动,感到甚为欣慰;看到了“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方案,更是为之兴奋和振奋。以我长期从事文学工作的经历与经验看,我认为推出这样一个举措,十分及时,意义重大。
一,有力地体现政府部门的文化导向
此项活动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的创造性应用和具体化落实。目前,文学创作在图书出版市场化的影响之下,既表现出流行名人,难见新人的情形,又存在着视野狭窄,疏理现实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在作者队伍与作品创作的两个方面,都会出现断层与倾斜,使文艺创作的持续而和谐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通过“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由政府新闻出版机构出面主办和组织,诚信度高,影响面广,可向人们和社会显现政府在文化文学方面的补偏救弊性的努力和扶持新人的主流导向。这样的导向性意义,本身就很必要和重要,它表明政府有关方面不仅了解现状,而且勇于直面现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现状。
二,有利于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
在当前文化市场和图书市场上,“两媚”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作者选择上“媚名”,二是在作品选择上“媚俗”。非属名家的新人要想出头露面,有时只能屈就市场的趣味,去写那种时尚的或流行的作品,这样的走向就会与真正的文学越来越远。还让人为之担忧的,是这样游走于市场还可能误入一些陷阱。据我知道,已经有一些文化公司和文化商人,看到一些作者很有文学梦想,又一时找不到什么出路,觉得其中有利可图,便以收钱出书,高价办班等方式,从他们身上获利。这使一些文学爱好者不仅实现不了文学梦,而且被他们所利用,甚至上当受骗。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出于公益目的,旨在服务人民,而且由专家申稿,政府出资,这不仅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更有吸引力,感召力,对于他们的成长、成熟与成才,也更有公信力与保证性。而他们的聚拢一起,他们的健康成长,必然成为文学队伍的后备力量,使文学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这从长远来看,是以有力又有效的方式手段,为文学队伍发现、扶持和培养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三,有益于活跃和繁荣文艺创作
有志于写作的青年文学爱好者,因为大多身处基层,是生活的参与者、见证人,生活感受浓烈而清新,写作上更会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公众情感,同时还能够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所以在他们之中隐藏或潜藏了不少葆有生活元气与生命真气的作品。通过“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发现和扶持这样的作品,让这样的作品显现出来和走向社会,这既可能使这些业余作者的写作等到关注与支持,也可使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写作倾向得到张扬,使文学创作在整体的态势与走势上强化与生活相联系的一面。
文学创作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基础。有了源源不断的好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才会有丰富而充足的原作资源,因此,这样的一个活动,看来只是一个文学性的活动,但其实际上的成果、影响与意义,却远远超出文学创作的范围。
四,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学素质与文化素养
热爱文学写作的,或参加“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的,有一些可能属于有才情又有潜力,因而会成为文学写作的后备军与生力军,有的则可能属于有追求有热情的一般爱好者,他们之于写作是更多的是为了表达生活感受,宣泄个人情感,丰富精神生活。但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而随着“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的坚持,这样的一般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与普遍介入,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群众性的文学写作的演练与竞赛,这对于他们的文学素质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升,都会很有帮助,这在根本上也是一种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宣传。
我真切地希望这一活动尽快落实,并愿意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它热情鼓呼,摇旗呐喊。
发现和培养青年作家的制度创新
李怡(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表明,青年时代是最富创新精神、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也常常是作家一生成就的奠基时期,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推出的“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活动,在繁荣出版、培养新秀等方面是一种可贵的实践。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青年作家培养机制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由国家或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作家培训活动;二是由著名文学期刊或出版机构举办的文学培训活动;三是一些地方作协组织的文学讲习班与文学集会及奖励等等。
以上这些不同层面的作家培养机制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更多的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是依据不同的社会系统所展开的垂直性人才选择方式,它们固然已经成为我们目前发现文学人才的基本方式,但是却也受到某些限制。能否打破垂直选拔的传统模式,按照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出版与传播”规律入手,让写作者自身的写作能力得以有效的呈现,这正是“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活动的独特用心。让文学写作最终通过特殊扶持的出版传播的手段进入市场,征服读者,这是一种制度的创新。
目前的中国主流文坛基本还是由大批成熟的知名作家所占领着。新时期以来,一批接一批的中年实力派作家多反映时代和生活的壮美以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这些作家作品弘扬了主旋律,代表了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的实绩。这部分作家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但是,另外还有一些写作题材较小、艺术上很有特色的青年作家。他们大多数学历较高,生活经历比较单纯,作品涉及个人的感情和身边的生活。与上代作家相比,他们的作品没有那么沉重,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深刻,这是他们的生长环境所决定的,也是现阶段难以克服的局限。这些年轻作家中,写小说的特别是长篇的境遇好一些,容易被市场接受,但写诗歌、散文或短篇的往往很难打开市场。至于另外一些来自社会生活底层的作者,如最近出现的“打工文学”的作者,其基本生活与一般的民工没有什么区别,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写作,实在很不容易。鲁迅曾说:“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应该说,对于青年作家而言,除了来自组织机构的学习教育,更直接有效的帮助莫过于支持其作品的出版。
“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活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权威性。这是由中国出版的管理机构出面组织的大型活动,是超越于目前一些民间机构经济目的的纯文化建设的工程,这样工程理所当然地是以文化的新建设为崇高目标,它理所当然地是以发掘、扶持和培养中国的有才华的潜力作者为唯一追求的。
其次,由政府部门来主导这一活动,能够在文学作品本身的质量上提出更纯粹的要求,也增添了一种发掘文艺创作及出版人才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这一活动还将不断开掘发展空间,如将开展适当形式的写作培训等等,这些以写作为中心的出版扶持既给予了作者切实的帮助,也形成了新的作者——读者,读者——评论者甚至作者——作者的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之上,作为出版管理者的新闻出版局,将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形成中国青年文学作家成才的“品牌”活动,为我国出版事业作出引人注目的贡献。
出版社体会
四个“没想到”
——对于“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的体会
曲仲(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副总编辑)
自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开展“青年文学爱好者作品征集活动”以来,作为北京市属出版集团,我们陆续参与进来,有一些感受和体会。我有四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就是没想到作为政府管理机构,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能够在转换政府职能的同时,从培育青年作者、扶植原创作品的角度,开展了这项新颖独特的活动,并取得实效。第二个没想到,是没想到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能以这么大的力度来抓这项活动,局长亲自指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是能够取得实效的客观保证。第三个没想到,是没想到能有这么多的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在半年的时间里,征集到1200件原创文学作品,这是我们都始料不及的。第四个没想到的是,这次征集活动,能够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这次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签约的长篇小说《父子连》为例,这是一部反映我们三代军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历程的优秀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文笔细腻,结构大气,很多专业作家的作品都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像这么的作品还有一批。
作为出版机构,我们为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这个有益的创举感到敬佩,也为取得的成效感到高兴,我们希望政府管理部门能举办更多这样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出版事业发展的活动。作为市属出版单位,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并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作者感言
阮德胜:我是部队的一名干事,工作八小时之外,最开心的就是在文学天地里畅游。在过去的写作生涯中,感到最大困难就是传统的出版体制为作者们制造的一种迷茫,就如雨季江南,河汊纵横,让人找不到能够指向大海的主道。比如,我曾经拿着长篇小说《一二一》到过一家有名的出版社,没想到编辑指着书架旁的一堆稿子说:“这是5年来各地寄来的书稿,就熟人的稿子,我们一年都看不过来”。
之前,我也曾经受过不少“启示”的忽悠,但这一次确实感到字里行间透着主办者的责任表述和真诚情感。特别感到幸运的是,我的新作长篇小说《父子连》入选“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的首批作品并即将出版。我个人认为,这种鼓励新人原创的好模式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出版行业健康发展发展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刘羊:我是长沙人,已写了10多年的诗歌,以诗集《小小的幸福》参加此次征集活动。过去,当我得知海子、于坚、彭燕郊这样优秀的诗人的作品无法出版,而众多三流诗人的作品大行其道时,我渐渐对作品出版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当然,也经受了一些诱惑:曾经有位朋友曾经邀请我写官场小说,答应以最优惠的条件出版,当我提出能否出版诗集时,他一句“等我赚够了钱再说吧”让我哑口无言。还有一位企业家朋友答应为我出版诗集,但前提是我为他的企业立传。我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诗集仍然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
这个时代,人们忙得没有时间去读哪怕一首诗,社会没有胸怀去接受一个羞涩的诗人,出版社把出版诗集视做一种施舍,对未名诗人更是不屑一顾。诗人的地位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但是,“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的出现恢复了诗歌应有的地位,恢复了诗歌作者特别是没有名气的诗歌爱好者应有的地位,这让我满怀期待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