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时候了
美国人对此的反思是贪婪。但贪婪所以能够得逞,肯定要有适合的土壤与机制。那么这个土壤与机制是什么?
破解金融危机的链条
金融危机的逻辑链条是清晰的。事件的起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其根源在于美国低利率政策,引发的房地产泡沫。不该买房的人为低利率所吸引,为赢利预期所盅惑,想要买房,并且成功地拿到了贷款,买了房。此后,这些贷款也就是债务被一次次打包出售,从而将危机扩散得更远,让它深入这些发达经济体的每一寸肌肤。而一旦这一链条存在的土壤变了:低利率的政策没有了,贷款的成本提高了,楼市价格下跌了,部分贷款者买不起房了。这个建立在沙中的楼阁遂被抽掉了根基,开始倾斜、坍塌。
问题是,不该买房的人何以拿到贷款,而这些危机四伏的债务又为什么可以在反复包装后,不断升值、易手。除去贪婪与监管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流动性过剩,即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换句话说,钱太多了,而越来越多的货币在寻找投资的渠道。
“1999年,美国取消了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限制,进一步刺激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包括次级住房贷款支持证券在内的大量衍生品被推向市场。在金融创新的带动下,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全球金融资产呈现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传统的货币(M1和M2)只占到1%,而金融衍生品则占据了金融市场80%的份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大量资本涌向金融市场,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失衡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美元在海外的发行量超过美国经济规模的3倍,这使得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储备不断上升。这一现象在亚洲国家尤为明显,2006年,10个亚洲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高达3.4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9%。
“过多的资金涌向美国金融市场,增加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和次贷支持证券市场的的发展。”巴曙松强调,全球外汇储备体系的失衡造成了各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在积聚了大量的风险后,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会迅速波及全球,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元是被宠坏的孩子
这么多的钱又来自哪里?是谁发行了这么多的货币?
“没有约束的美元加上浮动汇率体系造成了全球货币量发行恶性膨胀的内在机制。”货币问题专家向松祚分析,“1971年全球储备货币约380亿美元,现在是6万亿美元,这膨胀了多少倍?而世界实体经济的增长大约每年仅为5%。
巴曙松说,美元一直被批评为像是被惯坏的孩子,不必对自己的恶性行为全面负责。同样,一向受到广泛尊重的华尔街,也越来越像一个惯坏的孩子,在市场火红时期获得天文数字的奖金,日益肆无忌惮地利用金融市场的衍生工具进行高杠杆比率的投机,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则需要美国政府乃至全球的金融机构买单。
“全球各国共同支撑着美国的消费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使得美国得以长时间保持较低的利率,这得益于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巴曙松说。
正是这种不公平的机制,让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享有特权,而全世界拥有外汇储备的国家承受连带的损失。
众所周知,没有约束的滥发货币,造成的直接结果是通胀,它意味着世界外汇储备持有国的财富的缩水。
向松祚认为,如果美国不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其银行体系进行深刻反思与改革,而是希望靠注入流动性来解决问题的话,只会在未来造成更大的泡沫和通胀,让中国等拥有庞大美元资产储备的国家蒙受更大损失。
国际货币体系亟待改革
10月11日,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发言时表示,主要发达经济体有必要进行合作,迅速实施救助计划,以防范通货紧缩并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但他同时告诫,这些紧急措施向市场注入的资金可能成为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
但在外国媒体看来,这种声音还相当微弱。10月1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应该制止美国的印钞行为,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再让发达国家在这场危机中通过滥发钞票来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葛华勇指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创造一种新的国际货币。
向松祚认为,改革要回到有约束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消除浮动汇率,最终走上世界货币,或世界中央银行共同管理全球货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次危机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我们知道,决定一个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不仅要靠谈判与博奕,归根结底还要靠经济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可能还很漫长。但危机无疑是一个反思问题、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现在正是重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一个契机,中国应率先提出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国际货币体系都到了该改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