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
农村基础教育:

又苦又没钱,谁愿意干?

本报记者 雷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0    [打印] [关闭]
    今年5月,李兹喜收到一封从沿海发达省份寄来的信。来信人说,他从报纸上读了李兹喜的故事后,强烈怀疑其真实性。

    “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国家、贵州省办教育的钱哪里去了?”信中质疑。

    李兹喜认认真真地回了一封信,告诉对方,由于地方财力、基础和现实所限,贵州部分县乡的确还十分贫困,但现在正在慢慢好转。

    2007年,罗甸县全县财政收入不到两亿元。“许多不了解情况的外省人都不能理解我们的现状。”贵州省罗甸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泽惠说。

    罗甸县境内几乎全是莽莽大山,当地以布依族居多,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走一两个小时路很常见。

    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23:1的教师编制配比,金祥村20名学生不够配一个教师。“但是难道让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到乡中心校去上学吗?”李泽惠说。

    因此,尽管“代课教师”的清退工作已经持续了近3年,罗甸县现在仍然有70名左右的“代课教师”,而且在短时期内,无法找到替代者。

    在这70多名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分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中,只有李兹喜和另一名教师受到特殊照顾,享受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

    “其他代课老师的情况,可能跟我以前一样。”李兹喜说。

    罗甸县的“两基”攻关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这段时间,县城里随处可见关于“两基”的宣传栏。往往村小学教师还要担负起给当地农民“扫盲”的任务。“又苦又没钱,谁愿意干?”一位乡干部说。

    “没有毕业生愿意来。有的大中专生,一听说要下乡,转身就走。别说村小学,就连中心校也不愿意去。”李泽惠说,即便是下到基层的教师,也只是走走过程,都想调回县城。常有人受不了苦跑到教育局哭诉。

    班仁乡中心校教师卢太球开玩笑说,乡里“连个恋爱都没得谈”。这个前年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的姑娘,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支教了一年后,回了家乡。在县教育局报到时,听说要到班仁乡来,她的一位同学当即要辞职。

    现在,家住县城的卢太球几乎每周末都要回家,每次来回车费五六十元,但是“不回家行吗?这里连个像样的商店都没有。”

    “每年教师的问题让我们头疼得很。”班仁乡中心校校长杨通军说,乡村教师的生活太清苦贫乏了,老师们都想调走,师资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外来的人我们都尽量留在中心校,本乡人,才动员他们去村教学点。”杨通军对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颇感无奈。

    “我们只好‘以情动人’。”他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