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胶片刻下民族的历史记忆
10月18日,得知谢晋导演突然辞世的消息,半晌回不过神来。
这几十年,有这个人的电影相伴,仿佛已经成为中国亿万民众的一个群体习惯。似乎,他可以一直在,可以一直神话般源源不断带给我们一个个反映不同时代集体审美、价值观的电影。但突然之间,在一个秋日清晨,老人家却安安静静地走了。留下无数看着他的电影长大、成熟、老去的人,各自在秋阳下错愕,愣神,伤怀,失落。
谢晋的电影,其实就是几代中国人沉浮曲折的生命体验。从1957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体育影片《女篮五号》到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红色娘子军》,从梨园悲欢的《舞台姐妹》到边陲小镇知识分子命运的《芙蓉镇》,从温暖的《啊,摇篮》到淳朴的《高山下的花环》……各式各样的中国人的人生起伏、悲欢离合,都在谢晋电影里能够找到。他的作品,排列组合起来,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社会的影像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时分大抵都有过露天电影院的记忆。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红色娘子军》是露天电影院百播不厌的电影,看了多少遍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时可以背下每一个镜头和每一句台词,却从没想起去关注是谁给了我们这些孩子这样一个电影。长大以后,才知道,同样被我们看了很多遍的《女篮五号》和《舞台姐妹》,与《红色娘子军》同出自一个人——谢晋。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成长记忆,全然离不开这个人的电影。远不止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每一个人,回首各自的观影岁月,有谁能跳过“谢晋”这个名字?
当人们结束了露天电影院的成长岁月,开始纷纷走进影院时,一部《啊,摇篮》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国人。虽是战争题材,却全不见传统的“高大全”英雄,人物是那样的平凡,但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那种人性美,让人为之动容。影片使方超成为尽人皆知的童星,也造就了刚刚出道的马晓晴,而那首童声合唱的“八月十五月儿圆啊,爷爷为我打月饼啊”,则成为流传至今的最动听的童谣之一。这部影片,依然出自谢晋。
迈入1980年代,整个中国刚刚从政治灾难中走出,改革开放,给人们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睁眼看世界的机会。那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理想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平复着生活伤痛,都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气息欢欣鼓舞,对未来中国,人们报以美好的期冀。而谢晋的电影,则恰逢其时地承载了人们的这种集体伤痛和这种美好向往,从而成为那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代表。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使命感,是活跃在80年代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共性,电影,在他们眼里,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弘扬某种价值观的“载道”媒介。谢晋,正是这样一位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
1980年,谢晋拍摄了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的《天云山传奇》,这部影片在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政治的风云变幻带来的个体命运悲剧,是当时中国百姓的集体伤痛。这部影片诚实大胆地再现了这一段灾难性历史,让人们压抑的情绪有了一个集体宣泄口,同时开始深刻回顾往事,反思历史。1982年,他又出品了另外一部以政治反思为题材的“伤痕电影”《牧马人》。影片以普通百姓在政治动乱年月中的淳朴情感征服了人们。而茫茫草原的壮阔景观,也使得当时眼界封闭的人们一下子体会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意境。演员朱时茂和丛珊经由此片一举成名。
1987年出品的《芙蓉镇》,是谢晋电影生涯的另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刘晓庆和姜文表演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代表作品。它以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地被扭曲、被异化,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大潮中的踉跄足迹,以此来探讨极左思想的渊源,来反思民族的历史。影片结尾处,因为政治失意而疯癫的王秋赦不停地呼喊着的“运动啦!运动啦!”,像幽灵一样飘荡在影片中的小镇上,仿佛一记悠长的警钟声,同时也像一击重锤狠狠地撞击在每个国人的心上,痛楚的颤音,久久不绝。
这三部影片,成为中国“伤痕电影”的巅峰之作。引起轰动和观众共鸣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影片表现出的对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还因为谢晋能以人性作为历史反思的基点。在审视历史、批判现实的同时,三部内涵沉重的影片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导演对美好人性的追寻。虽然影片人物沉浮于政治历史的苦难之中,但总会让观众在苦难中看到人性的微弱而恒久的光芒,这给人们以生存的希望和鼓励,充满着温暖人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从《女篮五号》到《红色娘子军》,从《啊,摇篮》到后来的以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高山下的花环》,谢晋的许多电影,都成为当时年代的“主旋律”代表。但是,他在宣扬时代精神的时候,并没有选取宏大题材,没有把英雄人物架空于“高大全”的窠臼之中,而是通过小人物真实可信的生活,来反映宏大时代背景、张扬时代精神。所以,用不着号召,也没有强行组织观看,他的影片从来都是高额票房的保证。因为,他的主旋律影片,没有政治谄媚,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充满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光辉,充满对个体的真诚关怀和热爱,因而亲切可感,因而充分引发了共鸣。因这一切,即便谢晋没有如后来的年轻导演一样风光于世界各大电影节领奖台,但是他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分量。
时代在变,但是谢晋没有变。进入上世纪90年代,谢晋没有心浮气躁地迎合时尚,他依然坚守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严肃思考,坚守自己的艺术良知。人到晚年的他,还相继拍出了《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老人与狗》等优秀影片,虽然,这一切在文化快餐时代已然难以再度掀起巨大波澜,但是,每一部影片都有其相当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思想价值,这却是毋庸置疑的。
纵观谢晋的电影人生,不难看出,他不是一个充满奇幻想象力的鬼才,不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挑战者,而是一位脚踏实地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家。他每一部作品都没有跳出时代的思想框架,但每一部作品都代表了所处历史时期的集体创作倾向,表达了当时人民的集体思考和心声。他不保守,也不冒进,他只比别人提前了半步,在意识形态和欣赏习惯接受的范围内,他把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凝聚成一帧一帧的胶片。“伤痕三部曲”,不仅可以看出一个导演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而且可以看出艺术家内心的良知。三部电影的问世,都经历过种种磨难和争议,我们无法揣摩他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思想挣扎,无法得知意识形态的枷锁与艺术良心二者在这个电影人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撕扯和冲撞,我们唯一可以看见的是,他用镜头说真话的激情与勇气。
谢晋是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位电影艺术家,他的思想意识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手法逐渐娴熟老练的过程,更是一个灵魂成熟的过程。从他的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说谢晋作品承载着中国人思想进步和意识开放的历程,并不为过。他的作品与整个民族的发展丝丝相扣,难分彼此。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每一个细小转变,都在谢晋的电影历程中铭刻了深深的烙印。这一切,使得谢晋的系列作品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无法缺失的重要组成。
谢晋曾说过:“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谢晋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把他所有的人生思考和生命激情,给了电影。就在辞世之前的不久,已经八十余高龄的谢晋还曾如此表达他的创作愿望:“有些戏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还有一些题材很难拍……我的年龄很大了,希望在我‘走’之前再拍两部。”可惜,夙愿未成,斯人已去,从今往后,我们无法再度与谢晋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形神交融,但岁月悠长,记忆深远。因为这些记忆,我们心存感激。谢晋导演,一路走好。
谢晋生平
10月18日凌晨,著名导演谢晋在家乡浙江上虞逝世,享年85岁。
谢晋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从1948年到2003年,除去被迫停止导演工作的1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45年中谢晋共执导了36部影片,其作品以现实主义见长,擅长把人物命运同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从影60年,谢晋导演的许多影片曾频频在国际、国内获奖,他是目前中国获奖最多的电影导演。
谢晋经典作品
《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秋瑾》、《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