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瞒报 91.2%的人认为中央及全国性媒体负有更大责任
20.7%的人表示“得再观察”,59.8%的人仍“心有余悸”
制图:杨大昕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对2217人的调查显示,对于目前媒体报道公共事件的及时性,48.2%的人表示“有进步但仍须加强”,49.1%的人表示不满意,仅2.7%的人表示满意。
86.7%的人认为地方保护主义或官员护短影响媒体监督
“瞒报事件的出现,和媒体监督没有落实到位有很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硕士生谢楠说,目前媒体在公共事件及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无论公开度还是力度都比以前大多了,比如央视对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及救援的进展情况,全天24小时多频道直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但是对于人为公共事件的报道,媒体报道的及时性还有待加强,像三鹿奶粉事件,媒体介入较晚。
目前哪些情况可能影响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呢?调查中,86.7%的人认为是地方保护主义或官员护短;68.4%的人认为是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媒体监督缺乏有力保障;54.5%的人认为是记者素质参差不齐,其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待加强;53.6%的人认为是经济或商业利益对媒体容易有“微妙”影响;39.9%的人认为是思想观念问题,“以人为本”的社会共识还不坚实。
“如果将对瞒报事件的追问上升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或者媒体道德使命的高度,可能会被扣上泛道德化的帽子。”《经济观察报》记者小孟认为,问题的根源是,现行的部分体制和利益纠葛,让记者有时采访困难重重,几乎跟破案差不多,有时采访出来但却报道不出来,“摆平记者的人比记者还多,甚至比记者下手还早。”
某省党报要闻版主编(遵嘱隐其报其名——编者注)对本报记者说,目前部分媒体确实存在一定责任感缺失和部分记者素质不高的问题,但是瞒报最大的原因还是有关约束,即受来自主管部门的干涉较多;二是利益诱惑,在面向市场办报的现实情况下,很多正义感和责任感往往经不住一份广告合同的冲击。“但这几年来相继发生的大事,让我们感觉到媒体的监督力量正在进一步增强。像繁峙矿难,记者的报道推动了真相的揭露和事情的解决;像周老虎事件,陕西省林业厅最终还是认了错。网络也为传统媒体争取了报道的机会,没有网络的热议,许多事可能就被地方各种势力捂住了。”
本次民调显示,在对重大公共事件或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及时性方面,91.4%的人认为网络媒体最及时,5.8%的人认为是中央或全国性媒体,还有2.8%的人认为地方媒体最快。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郑荣认为,网络具有更广阔的信息来源渠道,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记者,都可以发布消息,而且不需要像报纸和电视新闻那样复杂的制作过程。但他同时也表示,一些网上发布的消息难以核实,重大新闻事件还是得看报纸和电视。
应该对揭露丑恶事件的媒体给予制度性褒奖
网友“Duke公爵”在自己的博客上建议:“对那些勇敢、客观、真实地揭露国家转型期诸多丑恶社会事件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给予制度性的褒奖,就如同五一劳动奖章一样,让他们得到全社会的推崇,因为他们捍卫了社会公正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他认为最早披露问题奶粉厂家名字的《东方早报》和记者简光洲应该成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的单位和人。
北京外交学院教师王辉说,中央媒体拥有更多的资源,理应及时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他的观点得到绝大多数受访者的支持,91.2%的人认为,在公共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中,中央及全国性媒体对及时报道负有更大社会责任。
对于如何创造更宽松合理的媒体监督环境,从根本上杜绝瞒报现象,81.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立法以保保护公众知情权和媒体监督权;69.3%的人认为应该对当事人和瞒报者一律展开行政或司法问责;51.8%的人认为如果记者知情不报也要问责;37.5%的人认为应该打造全国性的“社会责任奖”,鼓励新闻工作者加强调查监督报道。
有网友留言说,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彰显了中国建立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决心,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环境也随之改善,希望政府和媒体共同努力,杜绝重大公共事件的瞒报现象。
本次调查显示,19.6%的人明确表示对杜绝重大公共事件的瞒报现象有信心。其中14.0%的人表示比较有信心,因为这毕竟是人心所向;5.6%的人表示绝对有信心,因为现在是全媒体时代,啥也瞒不住。不过,有超过半数的人(59.8%)表示现在仍“心有余悸”,还有20.7%的人表示“说不好,得再观察”。看来,我们整个社会和“瞒报”的斗争,仍可谓任重道远——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