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

哈市警察致死案背后的舆情和世态

张贵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1    [打印] [关闭]
    针对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一案,10月18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哈尔滨市公安局官员称,经过与所传领导逐一核实后,发现网上传言不属实,称死者林松岭家没有高官背景。公安机关必要时将邀请最高检、公安部的法医专家,在律师、公证处和新闻媒体的见证下,全程录像,进行尸检。(《新京报》 10月19日)

    随着“林家没有高官背景”的最新案情进展的证实并公布,关于这一案件的网上舆论再次出现微妙的暗中转换、分化,诸如“严惩凶手”、“不能支持警察”之类的网友观点又渐次多了起来。

    最初,当“六警察打死大学生”的报道见诸媒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警察,同情“无辜”大学生。随后,当现场视频被公开,尤其是死者林松岭的所谓特殊家庭背景信息——“林父是房地产开发商”、“舅舅是高官”、“已被安排到人事局上班”、“开着奔驰”被传上网络,关于此案的舆情几乎发生了180度逆转,“警察打死无辜大学生”逐渐变成“草根警察被迫打死恶少”、“六提督拳打林衙内”——恃强凌弱的凶手转瞬间变为许多网友眼中除恶去奸的“平民英雄”。

    相信很多读者与笔者一样,现在更关心、在意的已不仅仅是此案件的真相原委、是非曲直,而是这背后扑朔的舆情。对此,有论者感叹:“舆论被操控了”,但要更进一步追问的是:大范围的社会舆情何以就能如此简单地迅速被操控,这背后又折射了怎样的社会心理情绪及世相世态?

    诚然,网络舆论固有的变动性,以及背后比较浮躁、“标签化看世界”的大众思维习惯等,都应对此承担一部分责任。但如果我们相信,那些网友代表的都并不只是一个个隐匿真实身份的符号,而是同样真实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具有起码理智和思考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并且一定的社会意识、心理总是特定社会存在、现实的反映的话,那就不得不承认,如此“一波三折”的舆情,其实是某种真实世相世态的必然反映。

    比如,像“警察”、“衙门”、“开发商”、“豪华轿车”等身份标签符号,见证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断裂,既得利益的固化,以及公众对这种分化、固化的严重不满和对立情绪。

    以“开发商”为例,在这些年房价疯长的背景下,这三个字隐喻、象征了多少让普通民众备感沮丧而又无可奈何的社会乱相?比如“野蛮拆迁”、“暴利”、“欺诈”、“为富不仁”、“官商勾结”、“富豪扎堆”等。再看“豪华轿车”,曾几何时,像“宝马撞人”这样的词语几乎可与“骄横跋扈”、“明火执仗”等义。此外,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等群体事件之后,“警察打人”所寓意的暴力滥用、行政粗暴;在“父亲就业时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衙内”蕴涵、牵扯出的是社会公平之忧、民生之痛……

    一个和谐的社会,当然不是一个没有阶层分化、利益分殊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必须具有一种不断预防、发现、平衡、疏导、沟通这些分化分殊和矛盾纷争的能力、智慧和机制、渠道。否则,“警察”、“衙内”的身份标签一贴出,就能催生出高度震荡的舆情现实,其传递的社会隐忧恐怕便很难消除。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