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

谢晋走了,《芙蓉镇》已成绝响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1    [打印] [关闭]
    谢晋走了,在他的故乡上虞白马湖边告别人世。一个人能有机会在来到人世的地方离开这个世界,也可以说是一种福气。说实在的,对于这位特别有名的前辈同乡,我所知甚少,却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电影《芙蓉镇》。

    谢晋拍过很多电影,比较有名的大概我都看过,但唯独《芙蓉镇》印象最深。同样是反映那个特殊的时代,《芙蓉镇》不像《牧马人》和《天云山传奇》那样煽情,催泪的效果差得远,但看了之后,却五味杂陈,久久难以释怀。一对小人物再平常不过的遭难史,以及一堆小人物围绕遭难者的林林总总,整人的,被整的,看热闹的,都是那个时代最平常不过的故事。

    凡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电影里发生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可能发生在他们身边,没有刻意的迫害,也没有特别的冤屈,一种深入骨髓的时代的悲苦和恐惧,却悄然渗入你的每个细胞,令你回到过去,毛骨悚然。《芙蓉镇》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恶人,那些制造悲剧的人,包括那个面目可憎的女干部李国香和二癞子王秋社,细想起来,也都有值得同情之处。在中国,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王秋赦这样的二癞子,被人看不起,但绝非大恶之人。如果人们能正常地过日子,这样的癞子,也不是没有改好的可能。在抗战期间,中共的抗日根据地,改造二流子一度很有成绩。可是,不正常的革命,却彻底毁了这些二癞子,吃运动饭,成了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职业。“文革”后清查,各地都有大批在“文革”中充当打手的王秋赦之类的人物,被关进监狱。

    《芙蓉镇》已经很久很久没有重映了,即使在经常播放老电影的电影频道,这部片子似乎也不受青睐。我们这个民族,从上到下,都有一个共同的好习惯,就是追求乐感,因而对发生在过去的悲情故事,能忘就尽量忘掉。比如离我们最近的王朝,大家似乎都喜欢看它盛期的故事,康乾盛世说个没完,辫子戏从皇帝、格格演到太监,但对于晚清那段比较悲惨的历史,大家能回避就尽可能回避,实在要说,也会挑点英雄的事迹说说。

    可惜的是,从历史上看,我们这个民族,不大总能够保持一以贯之的乐感。接二连三的悲剧,其实也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制造过后,大家避而不谈,学习鸵鸟将头埋在沙子里,其实无济于事。悲剧过后的第一代人也许还知道悲剧的可怕,到了第二、第三代,什么都忘记了,有人很可能又开始怀念那动乱的年代,恨自己生不逢时。这样,悲剧就又可能再来。喜欢在一个坑里跌两次,甚至N次,是我们的习惯。这个不良习惯,造成了中国的历史,总是一次次地给自己格式化,把前人的成果清零,让后人复哀后人,没完没了。

    《芙蓉镇》结尾的时候,已经疯了的二癞子王秋社,敲着一个铜锣,沿街高喊:“运动了!”真希望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个人,隔三岔五如此这般地喊一喊,提醒人们,不要过于健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