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3日
星期

让环保成为一种时尚

陈锋 黄少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3    [打印] [关闭]
    21世纪什么最红?环保。

    北京奥运结束之后,“绿色奥运”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绿色奥运”给北京市民留下的,不仅仅是8月份全部达标的蓝天,更是对蓝天的渴望和对绿色生活的企盼。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就有目共睹。然而,中国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与节能环保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近两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看,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解振华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可以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也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相辅相成。一方面,节能环保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改善高能耗、高污染的情形。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必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

    针对日益严重的环保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诸多努力。6月1日“限塑令”出台后,印有“I'm not a plasticbag(我不是塑料袋)”的帆布手袋成为时尚新宠,无论是明星,还是都市白领都以用环保布袋为荣。“帆布袋所引领的环保热潮不仅是一次运动,一种时尚,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主任张宝森认为,时尚稍纵即逝,而环保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生活态度。

    然而,与环保袋的快速流行相反,节能环保汽车的推广却显得有些困难。统计显示,尽管国家在“抑大扬小”方面做了不小的努力,一边解禁小排量,一边对大排量车型征收高额消费税,但效果并不明显——小排量市场的不断萎缩和大排量车型的快速增长成了反向指标。究其原因,国人重面子,更是没有把环保当作一种责任的表现。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汽车尾气排放不断增多,导致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增加,能见度降低,甚至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等。以北京为例,北京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00万辆,为了减少污染,北京率先实行国Ⅲ和国IV标准,然而,环保标准的实施也无法改变空气质量不断下降的现实。

    “我国虽然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使用国,却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我国单车油耗量比美国高10%~20%,比日本高1倍。因此,能源紧缺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汽车节能消费应当成为一种主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曾表示,面对气候变暖和空气质量问题,中国汽车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技术研发水平,走“绿色制造”之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也表示,中国汽车能源动力要实施双重战略,即发展节能汽车,开发新一代替代能源动力系统。通过发展电池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电动车等,实现汽车能源的多元化。

    也就是说,对消费者来说,节能环保意味着绿色出行,使用小排量汽车;对汽车企业来说,则意味着不仅要生产绿色汽车,而且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涵盖汽车设计、生产制造、使用、维修最后到报废回收全方位领域,目的就是减少汽车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汽车绿色再制造不仅可以尽可能地回收报废汽车中可利用的零部件和材料,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在汽车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材料和零件,进行修复、再生等。

    近日,广州本田被授予节能减排工厂示范基地。相比2001年,广州本田2008年单台产品能耗下降了60%;2008年,广州本田开展的节能减排项目有170多项,预计全年可以节约能源费1000余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以上,相当于种植500亩森林;到2010年,生产单台产品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作为中国第一个成功实现制造工厂废水零排放的汽车工厂,广州本田增城工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功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

    当帆布袋成为奥斯卡金像奖派对的礼品包高调亮相,当蓝天工程成为全民共同追逐的梦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当“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厂商的的技术制高点,环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