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化凝聚青年之魂
“Bonjour!”
……
志愿者崔晨对着空床铺,一边用英语、法语、韩语、泰语等大声念着“你好”,一边伴随着举手、鞠躬、微笑等不同的问好姿势,认真投入的模样,让观众忍不住发出阵阵笑声。
这是今年9月19日,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播放电影《微笑圈》时的场景。轻松的语言,平实的表演,让在座的大学生们对奥运志愿者的真实生活和微笑理念,有了感性认识。
这部由团北京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公益电影,刚刚摄制完成,便来到青年学生和广大市民中间。从8月28日在北京林业大学首映开始,电影计划在首都高校、社区、公益机构等场所免费放映100场。
北京奥运会微笑圈由红、黑、绿、黄、蓝五个彩色手环构成,简简单单却寓意深远。从2006年10月,微笑圈首次由团北京市委推出后,经过两年多来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现在不少人一看到微笑圈,便会联想起志愿者。还有的人,则是通过这个醒目时尚的手环,对志愿文化由陌生到有所了解。
有一次,北京林业大学奥运志愿者闫碘碘正走在路上,突然发现一名路人老是打量她。同行了几步,路人走上前来问道:“同学,你手上戴的这些圈是什么啊?”闫碘碘这才明白,他是在看自己手腕上的微笑圈。
“这是奥运志愿微笑圈,红色代表乐于助人、黄色代表文明礼仪……”闫碘碘解释完,路人还意犹未尽地向她打听志愿者平时的工作怎么样,怎么才能成为志愿者,哪里能得到微笑圈。闫碘碘说,没想到小小的微笑圈,成了普通公众了解志愿者的一扇窗口。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微笑圈,感受志愿文化,团北京市委联合多家单位,陆续举办了“微笑圈”少年版、国际版、车友版和啦啦队版等多场发布会,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微笑圈含义。
团北京市委还成立了“奥运志愿心乐团”,由群众熟悉的演艺明星和大学生组成志愿者歌手团队,走进街道社区,定期开展公益宣传活动,传唱奥运志愿歌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据了解,从2007年6月至今,“奥运志愿心乐团”共开展了23场次公益宣传系列活动,数万名首都市民参与。
不少参加“心乐团”的志愿者歌手在一场场用歌声传递微笑的演出中感受到,“微笑北京”不仅仅体现在表情的和善上,更要体现在热情参与、积极奉献的行动上。“心乐团”名誉团长周华健也发动儿子周厚安和自己一起报名当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全社会对奥运会的热切关注,为团组织推动志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团北京市委在举办各种活动,制作大量志愿文化产品的同时,还适时提出“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人人都是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等一系列活动口号。
团北京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口号通过采取一种柔性诉求的表达方式,对动员对象进行平等对话、理念感召,配合各种有形的传播媒介,共同使“微笑北京”为核心的志愿文化深入人心,真正融入到整个社会的文化中来。
据了解,在今年年初,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发布的“2007年媒体流行语”中,“微笑圈”入选奥运十大流行语。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微笑圈”和“微笑北京”被收录为汉语新词。
团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表示,在奥运会后,要继续做好志愿精神与文化成果的保留转化工作。深入总结、大力推广奥运志愿服务中形成的各类精神文化成果,加强志愿者工作理论研究,为北京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深入推进“微笑北京”主题活动,进一步扩大志愿者“微笑圈”的社会影响,倡导“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观念,激发和汇聚志愿服务的“愿动力”,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