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
星期

少校村官

——记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武部政工科长张达俊
刘延涛 孙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4    [打印] [关闭]
    张达俊是一名优秀的少校军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为农民谋福利的村干部。

    2004年初,哈尔滨市香坊区委、区政府实施“强村工程”,选派15名优秀科级干部到15个贫困村挂职锻炼,推动新农村建设。香坊区人武部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政工科长张达俊。

    张达俊挂职的黄河村是由原曲坊、魏家和黄河三个村合并而成,共有9个自然屯,是区里的第一大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出了名的脏乱寒酸。但张达俊跃跃欲试,想做点事情。

    他带着一腔热忱来到村里,迎接他的却是冷嘲热讽。村领导说:你部队忙,就不用总往这儿跑了,再说这农村工作你又不懂。村民们也嘀咕:派来个当兵的,能有啥用。张达俊并没有灰心气馁。

    合并后的村子没有办公场所,现任班子成分复杂,来自不同的村,都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相处起来总是有些疙疙瘩瘩的。

    张达俊当过指导员,用当年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他挨个去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张达俊的话有效果,大家都表示,今后要讲团结,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引领村民发家致富上。

    黄河村9000多亩耕地,大多种植玉米、大豆,产量低、收入少。张达俊带着村里的泥土,三次到省农科院请专家进行土壤分析。专家们认为,黄河村应该“旱改水”,种水田会比旱田增收1.5倍。

    但实现“旱改水”要进行大量工程改造和配套灌溉设施建设,这需要大量资金,一些群众心里没底。张达俊回到人武部求援,区里帮着解决了部分资金和物资。同时,他们又协调驻军部队义务为村里挖渠筑堤。

    这样下来,村民们节省了80%的费用,只需自己承担种子、化肥钱就可以了。就这样,一场“旱改水”工程于春天正式动工,1300亩的旱地改成的水田当年就为全村增收60多万元。

    帮扶新农村贵在“扶智”,让科技走进农家。张达俊协调省农科院和东北农大与黄河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专家们定期地为村民授课,在发展绿色农业、养殖业上给予技术指导。

    建设新农村,既要物质生活上富裕,更要精神生活上文明健康。张达俊建议人武部把坐落在黄河村的民兵训练基地腾出部分房间,无偿借给黄河村使用。

    他又想办法筹钱为村里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脑、图书和文体活动器材。

    黄河村大部分人家都已脱贫,但还有几个贫困户生活艰难。黄河六队的初二学生岳秀敏家,她的父亲患病去世早,母亲因脑栓塞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欠了两万元的外债,岳秀敏只好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得知情况后,张达俊赶到她家,承担了所有学习费用,把岳秀敏又送回了学校。

    与岳秀敏情形类似,同龄人徐艳辉、张宇健的家里也都非常贫困。张达俊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减免了学费,并定期为他们送去生活费。村干部们也纷纷与贫困学生结成了帮扶对子,全村终于杜绝了失学现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黄河村经济收入平稳递增,2003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04年达到3296元,2005年达到3626元,2006年达到3960元,去年已达到4290元。

    村民们的心气顺了,干劲足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当年的穷村终于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看到村民们开上了新车子,住上了新房子,张达俊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而一提到这位“少校村官”,黄河村的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如今,当年同批挂职的干部都已陆续撤回,只有张达俊还在黄河村奔波忙碌着,他希望多为村里做些事,让乡亲们的生活能够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