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
星期

抗震救灾官兵心理状况总体良好

本报记者 潘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4    [打印] [关闭]

    

    5月16日下午,四川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搜救现场,一名参加救援的空降兵部战士在翻看废墟中的一本语文课本。截止到当晚18时,在现场仍有百余名学生被埋在垮塌的教学楼废墟里,估计生还希望渺茫。(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晋永权摄

武小梅在救灾官兵中做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

   军文摄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地震发生后,集全国之力的大救援也随即展开。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3万大军从各个方向驰援灾区。

    5月19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武小梅教授就随总政治部派出的军队抗震救灾心理服务专家组赶赴灾区。在出发前,武小梅就定下了两个目标:第一,做好灾区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心理疏导及干预工作;第二,为13万救援大军留下心理健康状况第一手资料。

    工作环境异常艰难和复杂。由于救灾部队居住分散,武小梅和专家组其他成员必须辗转于各个军营之间。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武小梅和专家组成员采用让官兵当场回答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来进行调查,不设任何中间环节。从5月26日至6月8日,武小梅走访了都江堰、青川、北川、映秀、汉望、绵阳、绵竹、什邡等重灾区的一线部队,调查了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济南军区、成都军区、广州军区等单位所属的部队。

    专家组从抗震救灾一线部队官兵中整群抽样3000余名官兵。调查使用两套工具同时展开:一方面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最新研制的“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筛查预测部队可能发生不良心理应激的高危因素和高危群体,了解影响官兵心理健康的原因;另一方面,作为验证,同时又使用了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进一步确认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

    武小梅表示,整个调查共回收问卷近3000份。如此大的样本量,在灾难后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研究历史上尚属首次。而这次深入抗震救灾一线官兵的调查,也反映和揭示了很多军事应激心理学方面重要的规律。

    社会支持和士气是维护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大地震过后,一幕幕惨状进入人们的视野。从部队进驻灾区那一刻开始,很多人就开始担心我们年轻的官兵无法承受如此恶性的刺激。那么,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场景和超负荷的救援工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怎么样?

    武小梅和专家组的其他成员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测量样本官兵,结果显示: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状态总体良好,仅有7.2%的人身心症状超过常模标准。“我们以前曾经在军校学员和新兵人群中做过类似的调查,这个数值分别在7%和10%左右。而这次调查所得出的数据比我们预期的要低得多。”

    武小梅说,人的急性应激反应期主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从生理反应上共分为3个界限并不非常清晰的阶段:前一周为警戒期,之后的两周为抵抗期,最后一个时期为衰竭期。

    刚一进入灾区,武小梅和专家组其他成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受灾群众、部队官兵进行心理干预和安抚工作。一直到5月26日,专家组的相关心理调查工作才正式展开。而此时,“大部分人的急性应激反应已经过了最强烈的时期,而进入了抵抗期。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官兵已经开始逐步适应了灾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对于这种“基本良好”的调查结果,武小梅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给出了解释。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中,执行登陆任务的部队的战前士气与凝聚力和后来战斗应激病病员发生率呈负相关。20世纪70~80年代,以色列对应激伤亡的研究也显示,对“战斗部队应激伤亡率有重大影响的并不是战斗剧烈程度,而是部队士气”。

    武小梅说,通过这次大规模调查,让军队的管理者了解到,对于处在非常态下的部队而言,巨大的社会支持和高昂的士气可以成为维护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她说:“灾区群众热情拥护和支持救援部队,对官兵形成巨大的社会支持力量;官兵对于任务意义、目的高度理解大大提高了部队的士气;社会舆论对军人的贡献的高度认可、灾区群众对解放军的爱戴,使官兵们得到了尊重与价值感,从而极大提高了官兵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这些抵抗应激的因素,缓冲了恶劣危险环境应激的冲击,降低了急性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率。”

    亲手挖掘搬运过遇难者遗体的官兵心理更成熟

    在汶川大地震过后的电视新闻中,我们一次次看到战士们正在挖掘或者搬运遇难者遗体的画面。这些接触过遇难者遗体的官兵,他们的心理健康究竟受到了多大的影响?武小梅和其他专家组成员为此特别做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部队心理专家们从全部样本中抽出完成过挖掘、搬运、掩埋遇难者遗体任务的官兵,他们10天后的心理状况和同期未承担过这个任务的官兵做对比研究,出现了让人非常意外的结果:“症状自评量表”的测量结果显示,挖掘、搬运、掩埋遇难者遗体任务的官兵总体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显著好于未承担过这个任务的官兵。而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测量发现,挖掘、搬运、掩埋遇难者遗体任务的官兵在抗应激的总分和获得领导支持等方面,也要显著好于未承担过这个任务的官兵。

    为了验证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结果,专家组又两次从居住在同一地点的空降兵部队中,抽取了生活条件完全相同的两个单位进行研究,其中一个承担过挖掘、搬运、掩埋遇难者遗体的任务,另一个没有。

    10天后,专家组再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研究。比对的结果和之前的结果一样。由此可见:虽然挖掘搬运遇难者遗体是一种恶劣刺激的任务,但作为团队而言,如果有高昂的士气、良好的社会支持和顽强自信的团队精神为官兵提供心理支持,就能有效地减轻和降低群体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官兵将挖掘、搬运、掩埋遇难者遗体的任务当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考验,为承担了此项任务而感到光荣和自豪。积极的评价产生积极的应对,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结果是良性应激。许多参加抗震救灾的青年官兵反映,他们感觉比以前更成熟、更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了。”武小梅说。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

    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社会上总是喜欢冠以“娇气”、“吃不了苦”、“以自我为中心”等词语。也有人担心,随着独生子女大量进入部队,部队的战斗力将受到较大的影响。而这次的调查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人们的疑虑。

    专家组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统计结果显示,抗震救灾一线部队中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军人士气、人际关系、应对困难的方式、自信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此外,对于官兵的年龄和其所产生的急性心理应激程度的关系,武小梅也做了专门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18岁和18岁以下年龄组的心理应激程度显然高于18岁以上年龄组。“一般来说,年龄偏小的士兵,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抗应激的能力就相对要差一些。”

    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户籍的战士比城市户籍的战士,急性心理应激产生的程度要轻,心理素质要更好。

    抗震救灾官兵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可以自然缓解

    综合分析此次调查的结果,武小梅和其他专家组成员总结出了影响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三大规律:

    第一,社会支持、领导和战友的支持、部队士气这些团体因素最能影响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战斗力,而个体因素影响较小。外军有文献研究也显示:个体的人格因素在战斗应激的发生中几乎不起作用。

    世界权威的军事心理著作曾有这样的描述:“前线士兵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不是取决于敌人,而是依赖于他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

    第二,岗位的价值感、单位的归属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在部队晋升的动机,与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应激程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官兵的岗位的价值感、单位的归属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在部队晋升的动机等因素越强,不良心理应激程度就越低。

    第三,提示抗震救灾官兵在抗震早期出现的急性应激反应,大多属于正常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强度、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这些状况可以得到自然缓解。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