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

飘走的蒲公英

黑龙江 王海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6    [打印] [关闭]
    我的邻居郑奶奶曾收养过一个日本人遗孤。听妈妈说,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儿是在两岁的时候被郑奶奶从大街上捡回来的,当时饿得已哭不出声,病得很重,她怀里揣着亲生父母的亲笔信,大意是日本战败投降,她的父母亲带着她的哥哥们回了日本,因能力所限,把她留在了中国。

    心地善良的郑奶奶不顾大家的劝说,把她留了下来,还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英子”。郑奶奶自己有一个亲生的儿子,比英子大两岁。自从有了英子,她就再也没有生育。郑奶奶一家对英子比亲生的还亲,家里有限的细粮都留给她吃。

    虽然英子是日本人的遗孤,但从没有因此受到过任何歧视。后来,她考取了师范学校,成为一所中学的政治老师。她和所有人一样结婚生子,平平静静地过日子。

    然而,“平静”被日本遗孤的回归潮打破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遗孤开始陆续回国寻找自己的亲人,英子也和其他遗孤一样踏上了寻亲的旅途。

    她终于打听到亲生父亲的下落,可是日本的父亲却说,若想父女相认,英子必须签下“今后不得继承父亲财产”的保证书才行。尽管英子很伤心,因为这与中国养父母待她的情份有天壤之别,但她还是签下了这份冷冰冰的协议。她在生父家里住了不到半个月就回中国了。

    1994年,英子带着一家三口回到日本。她经常给养父母寄些很贵的营养品。那时,周围的邻居都很羡慕。可是,后来听郑奶奶说,英子在日本生活也很不容易,虽然赚的钱比国内多,但是日本的物价也是世界最高的。

    开始,英子一家要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毕竟她和丈夫回国的时候都已经是50岁的人了,找工作很难。英子干过垃圾分类工,在餐馆刷过盘子,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但她很快就适应了日本的生活,后来在大阪开了一家中餐馆。

    此时,郑奶奶因为思念英子得了重病。从没有拿过笔的郑爷爷请人代笔给英子写了一封信,他说,他和郑奶奶每天想念英子。英子看到信后,痛哭一场。

    为了让养父母不再受思念的煎熬,英子决定把养父母接到日本。可是根据日本法律,与归国遗孤无血缘关系的人不能直接办理永住手续。她就多次找政府,希望能体谅他们的特殊困难,好几次还与办事官员发生了言语冲突。她的努力,终于打动了办事官员,他们答应持续性给她的养父母办理赴日探亲手续。

    1996年10月,英子把养父母一家接到了大阪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临走的时候,70多岁的郑爷爷老泪纵横,他伤心地说,不知道这一走是否还能再回来。英子也哭着对街坊邻居说,请大家放心,无论她走到哪儿,都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双亲。

    2005年,英子又回到她中国的家乡,这一次她是捧着郑爷爷的骨灰回来的,她觉得很对不住父亲,没能让老父亲有生之年叶落归根。这一次回来,她不仅在当地投资建了一个食品厂,还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给自己和母亲住。她不想再把遗憾留给母亲,她要等养母百年之后,再回日本。她说:“当初要不是善良宽容的中国人让我们落魄的惊魂得以抚慰,我们就登不上回家的轮船。我就像一株蒲公英,无论飘向何方,都不会忘记曾给我以生命滋养的这块土地!”

    据说,当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有5000多名日本遗孤,是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并抚育成人。直到今天,许多人回国以后自发地成立了“中国养父母谢恩会”等民间团体,在中国捐建了养父母公墓和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其中有一个碑文这样写道:“我们对中国养父母的人道精神和慈爱之心深深地感激,此恩永世不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