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始“靠”父母?
晓娜开公司的本钱来自父母及亲属的帮助。“是借他们的”,她对本报记者一再强调“借”与“要”的区别,并表示争取早日归还。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持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2006年度中国创业活动指数为16.2%,即每100名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6.2人参与到了创办时间不超过3年半的创业企业中去。该中心指出,“年轻化仍是中国创业活动的一个特点”,18~24岁人群在创业者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2006年为18.34%。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调查,60%创业者的创业资本低于5万元,其中低于1万元的占18.2%。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其他亲属、金融机构和同事。总体而言,创业融资的来源是创业者周围的熟人,这是一种“亲人融资”或者“熟人融资”。
在共青团天津市委所属的青年创业广场,招商部经理陶鹏告诉本报记者,进驻广场的创业企业中,由“80后”青年人创立的占到一半以上。不过,大多数创业企业都在半年甚至两三个月之内倒下,成功率“极低”。他认为,一般的小型创业贷款额度为2万~5万元,往往仅够支付一年的房租,因此许多创业者不得不寻找其他资金来源。
年轻人创业,最焦心的应该是创业者的父母。除了金钱上的投入,父母还在为创业的儿女操更多的心。天津青年创业广场偶尔会迎来一些陪同子女前来的家长,他们会悄悄告诉工作人员:“小孩不容易,请你们多照顾。”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父母陪同之下与青年创业广场签下了租房合同,准备大展拳脚。然而,自签约租房的第二天起,这个年轻人就再也没在这里露过面,几天后,母亲赶来退掉了房间——孩子打了退堂鼓。
自从25岁的儿子与朋友在外地合资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李女士就一直想帮孩子做点什么。孩子的名片是她找人印的,公司网站也是她托人进行设计完善。这位母亲对记者透露了自己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担心儿子的创业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借此得到充分锻炼,哪怕是磕磕碰碰。“就当是玩吧。”她说。
南开大学《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教师之一马然认为,对许多大学生而言,家庭给创业带来的往往是阻力——“父母会认为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稳稳当当找份工作更好”。
拥有一份稳定工作但对薪水不够满意的小增说,由于“生活所迫”,自己正在把摄影的爱好变成职业。他准备年内开一间摄影工作室,几乎投入了所有积蓄,他说,周围那些自主创业的年轻人,没人考虑过银行贷款。虽然只要张口,就会收到家里的汇款,小增还不打算求助父母。因为,“跟外人借钱,还债的动力更大一些”。
首批“中国火炬创业导师”之一、南开大学教授张玉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创业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好,市场环境愈加规范,当代青年创造力强,知识结构好,创业热情高,更具市场敏锐性,但仍需培养毅力、创新能力、快速行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承担风险能力等创业必备的素质。对初次创业者而言,自我融资是一条最基本的路子。青年人积蓄有限,向家人或朋友寻求帮助无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发现,在深圳创业青年的选项中,向家人求助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他们更倾向于向亲人以外的熟人借钱。尤其是与海外相比,这一趋势十分明显。
针对青年创业中的实际困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指出,一方面要督促各级各部门将现有的各种优惠政策落实到基层,诸如银行的商业贷款、小额贷款、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无偿自主风险投资资金、创业基金,等等;另一方面应及时对法规、政策的不合时宜之处进行修订完善,尤其要下决心清理各种名目的乱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