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

告别"高价米"的年代

■王建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7    [打印] [关闭]
    每次回家吃饭,年逾八十的老父亲总是在一旁不住地念叨:“孩子,多吃点,饭要吃饱!”虽然那靠买“高价米”过日子的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已过去了30年,但每次饭桌上吃饭,父亲还是习惯说这句话。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供应限量。别的东西可以不用,粮食却每天必须吃。当时我家除父母外,我们姐弟三人都是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而每个人的粮食定量每月只有18~23斤。那个年代物质又十分匮乏,也没有什么副食品,就是炒菜的食油每人每月供应才二三两。肚里没油,饭量就更大,而那每月的定量粮食只够吃半个月,另外那半个月就得靠买“高价米”维持。

    当时每家的情形也许都差不多,粮食都是不够吃,都要上黑市买“高价米”。当时国家供应的粮食便宜,每斤仅一角四分,而黑市上的“高价米”却要五六角钱,最高达八角钱一斤。父亲当时每月70多元工资,一家五口人生活,除日常开支外,每月用于买“高价米”就达四五十元,日子过得很拮据。母亲常常会说:“我们家的工资都填了肚子!”每月的“高价米”是那个年代我父母最头疼的一件事。

    到了7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又放开了粮食市场,粮食到处都可以买到,父亲再也不要为每月的”高价米“发愁。

    “高价米”作为一个历史产物,成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和符号,也永远成了过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