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
星期

一个农民富豪的“我这三十年”

——读《乡间大道》
新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28    [打印] [关闭]
    山东省一所成立于1972年的镇办砖瓦场,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1975年,38岁的宫学斌临危受命,当上了砖瓦场党委书记。一年后,砖瓦场盈利52.5万元——在一个工分几分钱、人们还根本没有“万元户”概念的当年,这个数字恐怕也可以用“富豪”来形容了。在“越穷越光荣”的时代,人们只称他为“宫书记”。那年正赶上天灾,砖瓦场的利润被调拨27万元,给全公社每人7元过年费,那已是当时足以令人难忘的“福利”。如今,宫学斌的名字也会时时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富豪榜”上了。

    这就是一个中国农民——宫学斌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的传奇。《乡间大道·中国农村社会改革探索者宫学斌传》洋洋40万字,记述了这个传奇。作者夏仁胜是宫学斌的老乡,相通相融的生活经验不仅使他能更准确地把握传主的精髓,而且书中自如地运用了大量胶东地方语言,使作品又增添了几分独到的“原生态”气息。

    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亿万富豪的“发家史”本身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宫学斌几十年的岁月,可以说恰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剧烈的一段——无论是大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还是技术变革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转变。社会环境、大事件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联、在“大与小”的碰撞中留下一条曲折但始终前行的轨迹,一部个人史同时也描摹出历史多棱镜的一角,而且比“正史”更鲜活生动,这种记录弥足珍贵。

    成功者总有些异于常人的特质。宫学斌身上仿佛有一种“先知先觉”的秉赋,还在人们吃大锅饭的年代,他就无师自通、实施了责任承包、质量为先等诸多管理举措;当砖瓦场遍地开花时他率先考虑到资源枯竭的问题,及时转产;别人还在土里刨食时他已想到做出口生意……这样的例子在宫学斌前行的脚步中不胜枚举。当然书中也未回避他曾经的失败。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他既有企业家、商人的精明、练达与智慧,也不乏在复杂胶着的乡土人际架构中与传统观念的对撞、妥协、无奈与转圜……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宫学斌贯彻始终的朴素信念就是要挣钱、要努力过上好日子。他成功的基本支柱一是坚守诚实与道义的底线,二是擅长发掘身边人的潜力。他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他始终以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为根基,无论环境如何风雨飘摇,他都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持续成长壮大。宫学斌坚守“农民身份”并获得成功的经历,无疑为中国农村如何持续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宝贵样本。

    《乡间大道》

    夏仁胜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