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病人,一切为病人”
5月12日下午,大地震发生的消息传来,卢世璧立即向医院党委提交了去抗震救灾一线的申请书。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又身患癌症,院领导都劝他在北京指导救治工作。
那两天,心有不甘的他抓紧时间为即将奔赴一线的年轻骨科医生上了一堂震后骨伤治疗课。刚走下讲台,医院批准他去一线的通知就到了。他匆忙赶回家收拾了几身衣服,赶往集结地。从出发到登机,他用了不到1小时。
在灾后最需要医疗人员的那段日子里,卢世璧经常一天要看上百个病人,指导数场手术。可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丝毫没有影响这位老医生的工作热情。
那段日子,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担心他的身体。正在上大学的外孙女赵超逸就常发短信提醒外公注意身体。
在解放军总医院,像卢世璧这样的老专家还有很多。神经外科的老专家程东源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有的外地病人是专门坐车来北京找我看病的,他们有时要排上好几天的队才能挂到号。我要是一次不能来,下一次门诊就要等到下一个周四,病人就要在北京多吃住一个星期。那可是一笔不小的钱啊!”在程教授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每周四的专家门诊。
某年冬天的一个星期三,赶到乌兰浩特参加完一次重要会诊的程东源,刚走出会诊病房,就急着要坐飞机赶回北京。
同行的人都劝他在乌兰浩特休息一天,买第二天下午的机票回北京。程教授急了:“绝对不行,我一定要在明天中午前赶回北京!”
周四早上没有从乌兰浩特到北京的飞机,只有长春到北京的飞机。于是,他决定连夜坐汽车赶到长春。
隆冬的东北大地,乡村公路上灯光昏暗,路面上结着厚厚的冰层。尽管司机已经极其小心,一直在路中间沿着黄线开,车子还是好几次差点儿翻进旁边的沟里。
就这样,程教授终于在午夜时分赶到长春,并顺利搭乘第二天的早班飞机赶回北京。
“我们只有看病这点本事。既然当医生,就应该把看病这件事做好。”程东源说。
传承老一代衣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老一代总医院人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中年医务工作者,已经成长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伍的中流砥柱。
在ICU(即重症监护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宋青。这位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每天要面对的是整个医院中病情最危重的病人。
去年春节,一名重症胰腺炎发作的病人路玉芳出现在宋青面前时,肚子肿得像皮球一样大,整个人都快没了人形。
看到这样的情形,宋青和科里的其他医护人员为她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经过精准的治疗和细心的呵护,几天后,路玉芳终于睁开了眼睛。
再次看到这个世界,出现在她眼前的宋青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亲。后来,宋青就多了这个叫路玉芳的干女儿。
在宋青手机的收件箱里,很多短信都是以“妈妈、奶奶”开头的,发来短信的大都是被宋青救治过的普通农村患者。宋青告诉记者,她平常在工作时就特别关照农村患者,“他们千里迢迢来一趟北京不容易,身上也没什么钱。所以,我就想办法尽量帮他们省钱。”
在“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在总医院里,记者见得最多的还是刚刚走上医疗岗位的年轻医生和护士。
在妇科病房,记者见到年轻的妇产科护士长王晶。身穿白色护士服的她正在耐心地和一位病人家属交谈。她语气轻柔,微笑甜美,不经意间露出几分倦容。“我从这周一开始,到现在(周日下午)已经一周没有休息过了。”
除了劳累,最让王晶难受的是一些病人对她们工作的不理解。医院规定,每个住院病人身边只能有一个陪护人员。很多时候,王晶和她的同事提醒了几次,病人的亲属朋友就是不走,有的还出言不逊。碰到这样的情况,所有的委屈王晶只能自己忍着。
和王晶一样,肿瘤病房的护士长郭梅也已连续一周没有休息了。自从去年年底解放军总医院的肿瘤大楼投入使用以来,肿瘤病房由原来的一个病区几十张床位增加到5个病区225张床位。床位成倍增加,郭梅和同科室同事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
“其实,看到我们下面20岁出头的小护士一个班次下来经常累得吃不下饭,真是心疼!”提起手下的小护士,郭梅的语气里充满了怜惜。
两年前的某一天,一个胃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中年患者在下午3时左右住进了医院的肿瘤病房。匆匆赶来的患者没来得及吃午饭,当时已过了医院的供饭时间。21岁的护士徐丹凤知道后,怕患者因为不吃饭胃会不舒服,就自己去外面给患者买了个盒饭。患者以为盒饭是医院免费提供的,没多想就打开吃了起来。
后来,这位患者才发现那个盒饭是照顾自己的小护士自己主动出钱买的,非常感动。临出院时,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护士长郭梅。这件小事让郭梅觉得特别欣慰。
“心中有病人,一切为病人”,这在几代总医院人的心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正因为此,解放军总医院才有了枝叶常青的沃土。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