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企业 家庭 青工成才三重门
作为一个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车工,王珏能够明显感觉到工人地位的变化,“进这个企业是在1998年,企业调整,工人下岗的比较多,这直接导致了工人地位的下降,而这些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企业开始重视工人的作用,技术工人的地位又逐渐提高了。”
在王珏看来,社会舆论的重视,企业和学校的培养,是青年工人迅速成长的必备条件,“而做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还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因为他需要不断地钻研技术,勤学苦练。”
社会、企业和家庭,也正是影响青工成才的“三重门”。
社会舆论让技术工人身价倍增
“我清楚地记得前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世界劳工组织召开的大会上颁布了十大人才,这些人才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培养不出来的。他们不可能发表相对论,不会发表二进制,但是他们可以烹制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可以缝制出世界上最好看的晚礼服。”教育部职业技术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即使生产设备的制造技术再先进,没有技术工人会操作,也无法产生效益。”这是一位老技术工人的深刻体会,他觉得技能人才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一个成长为优秀技能人才的青年工人,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2002年,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建材机械专业毕业的芦峰进入北京卫星制造厂当了一名数控铣工,他说:“刚进厂那会儿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当工人不仅收入不高,社会认可度也不高。”芦峰是幸运的,他所在的“王连友班组”是有名的“全国品牌班组”,他的师傅欧志奎就是全国劳动技术能手以及“五四青年奖章”的获得者。师傅的言传身教,让芦峰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也是一条成才的道路。
芦峰发现,优秀工人不仅有获得全国劳动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的机会,待遇也十分优厚,“这种触动是非常大的,我就想,我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勤奋好学的芦峰实现了梦想,他在北京市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上获得了数控铣工职工组的第一名,更让他自豪的是,他还亲手生产过“神舟六号”飞船上的零件。
王珏表示,社会舆论应该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宣传,不能仅靠升职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还要给予他们更高的尊重以及精神奖励,“应该让技术工人的地位和身价倍增,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多带徒弟,带的徒弟越多,他个人的优秀品质及责任心才能更好地传播,产品的品质才能得到更多的保证”。
企业和学校是培养青工的主体
“学校给了我理论知识,企业给了我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我觉得技术工人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企业这两部分。”北京电力公司变电公司继电保护工李华春这样认为。
1997年,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继电保护及自动运动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的李华春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力公司工作。李华春说:“我就喜欢干技术活儿,也适合搞技术。”在和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谈过自己的想法之后,他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就职培训,然后就被分到了一线的技术工作岗位,一个本科大学生当起了继电保护工。到了工作现场,李春华才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限于理论上的,动手能力很不够。他通过刻苦学习,才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继电保护工人。
企业和学校成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成才的主体,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也越来越被广大企业和学校所推崇。比如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就与跨国公司德国伍尔特(沈阳)集团联合办学,成立了“伍尔特班”,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学校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姜大源认为,我国技术工人的培养可以借鉴德国经验,他说:“德国有一个概念,‘任何企业都有资格搞培训,但绝对不意味着任何企业都有资格搞教育。’也就是说,德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大概只有24.3%的企业有资格搞双认证职业教育。如果有将近1/4的企业有资格搞职业教育的话,职业教育显现的作用会让我们感觉不可思议。”
我国现在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企业和学校合作,而在德国不是。在德国,真正发生民事诉讼的主体是个人,所以学生和企业只能签教育合同而不是劳资合同,“企业给学生的钱不是报酬,而是津贴,只有出卖劳动力的才是报酬,报酬要上税,津贴不上税。所以德国企业要承担学生在3年里所有的津贴,以及所有的保险。这是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企业意识到这是在为德国、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所以,这叫教育制合同,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情况下,教育经济学应该改写”。
家庭的支持是青工成才的关键
“我父亲也是一名老工人,我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车间里玩,对他操纵的机器就非常感兴趣,小时候就有长大当一名工人的理想。”作为参加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选手,来自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杨勇笑着说。
后来,杨勇走进了技工学校,开始了做工人的“先期准备”,他说:“从我上技校开始,我父亲就经常嘱咐我,学技术一定要踏实,当技术工人更要虚心、努力,多动脑筋。正是有了父亲的支持,我在技术岗位上的进步才这么快。”
王珏也表示,自己从事技术工作也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因为他的父母和姐姐都是企业工人。“和我一起从技校毕业的同学,有六成以上都改行了,我当时还处在学习阶段,也产生过动摇,但家人都支持我,鼓励我坚持住,让我好好跟师傅学习技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王珏认为,家庭的支持是自己成才的关键。“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看重学历,他们知道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也大有前途。我现在带的徒弟中就有本科生,他们的家庭非常支持他们当技术工人,并且对他们的期望也很高,父母希望孩子趁着年轻多学技术,他们还经常嘱咐孩子不要爱慕虚荣,把自己的工作做精致,做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