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各级政府把农村饮水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来抓,到2007年年末,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结束了项目区群众吃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的历史,特别是血吸虫疫区群众受益明显。饮水安全工程,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中惠及最广泛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面临人均耕地和亩均水资源量刚性减少的形势,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到2007年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年的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5亿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总量70%的粮食、80%的商品粮和90%的经济作物,为全国粮食总产量从1980年的6400亿斤增加到2007年的10030亿斤奠定了坚实基础。
病险水库多、安全威胁大,始终成为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一盆水”,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1976年至 1985年加固了65座大型水库,1985年至1999年加固了46座病险水库。自2000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376亿元,用于5407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据对“十五”期间完成的168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统计,恢复防洪库容约43亿立方米,恢复兴利库容约70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对洪水和水资源的调控能力。
30年来水利建设硕果累累,大量水利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全国年供水能力已增加到6591亿立方米,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中下游3578公里干流堤防达标,与全面进入试验运行的长江三峡工程联合运用,大大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其中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黄河万家寨、小浪底工程的建成运行以及黄河下游982公里堤防工程的达标建设,已具备防御2.2万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能力,为确保黄河岁岁安澜打下坚实基础。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将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治淮19项骨干工程初步形成防御淮河流域性大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并成功防御了2007年淮河大洪水。
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调蓄能力达到6000多亿立方米,保护5.6亿人和4.6万千公顷耕地的防洪安全。
全国用水效率和效益正在稳步提高。2003年~2006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从448立方米下降到272立方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4提高到0.4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22立方米降低到149立方米,全国用水总量年均增幅不足1%,用水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水生态修复也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2万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0.3万平方公里,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淤地坝2.99万座。随着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力度,逐步开展了以水利措施修复生态环境的实践,实现了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黑河、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与环境得到继续改善。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回望水利战线30年来在民生水利上取得重大成就时特别指出:“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把群众需求放在优先领域,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紧紧围绕服务民生推进水利发展,紧紧依靠水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陈雷说,“饮水安全是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让群众早日喝上干净水是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本报北京10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