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0日
星期

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成为博士生学术研究热点

本报记者 桂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30    [打印] [关闭]
    10月23日至25日,一个以教育学博士为主体的全国性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静静拉开帷幕。这些年轻的研究者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认认真真坐到一起来研讨“中国教育改革之路:回顾与前瞻”这个极为严肃和重大的主题。

    由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本届论坛规格高、规模大,论坛组委会收到来自全国44所高校的280余篇论文,经过严格评审,共127位博士生代表参会。论坛设9个分论坛,覆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多个领域。在论坛上,54位博士走上讲台,公开讲述自己的论点,20余位知名教育专家现场进行点评,并就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在这次论坛上,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改革变迁的各个方面以及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变化都成为博士生关注的热门话题。

    热点一:教育投入中的“中部塌陷”应引起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王远伟提交的论文《对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是以1978~2006年中国教育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他提出教育投入中的“中部塌陷”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字进行测算,对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生均教育经费合计指标进行比较后发现,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4437元)、上海(4021元)、西藏(2994元),排名后三位的地区分别为安徽(883元)、江西(811元)、河南(787元)。全国平均水平是1364元,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平均的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2069元、1047元和1368元,这与生均财政经费的排名相同,数据还显示,东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远大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并不大。

    王远伟发现,与一般人印象不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两类生均教育经费都是西部地区更高一些,差距主要是在生均财政经费方面。王远伟认为,在分析教育发展不均衡时,以往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应该进行所修正。如东部地区的河北、山东、海南的教育发展其实并不发达,与中西部地区相似;而西部的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教育发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落后。此外,除了大的地区差距和省际差距之外,有研究显示,各省区内不同地市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

    他建议今后的教育投入策略和教育均衡政策要改变以往“大而统之”的分类方法,通过更全面、细化和微观的研究,才能制定出准确且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发展。

    热点二:应建立分地区、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制度

    公共教育财政是教育经济学的热点。在这次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邱小健提交了与此相关的论文《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对策》,他指出,目前我国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逐步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初步建立了以“专项转移支付”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得到重点扶持。尽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诸如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等体制性缺陷,导致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财政困境。他在论文中提出,应该实行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分地区、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制度,形成以“地级市财政收支缺口”为标准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教育经费预算、监督和审计制度,重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在谈到自己的学术选题时,邱小健说:“目前,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正在进行当中,这其中也包括公共教育财政建设,它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农村的义务教育又是薄弱的地方。我想,当下博士生的研究应当关注现实和教育实际,对党和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热点三:若融资渠道不变,银行贷款仍是高校的重要经费来源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生李国强从政策与制度的视角写出了《我国高校贷款30年回顾与反思》的论文,他指出,近30年来,我国高校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支付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外资贷款为主的时期;校办产业贷款为主和少量基建贷款时期;以及校园建设贷款时期。

    他指出,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贷款之所以由合理的历史选择演变成一个“问题”,是高校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政府政策鼓励而高校贷款制度设计缺失的原因不容忽视。他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果高校的融资渠道不能发生重大变化,银行贷款仍将是我国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劳凯声感慨,此次提交的博士生论文“学术质量不错”!他说:“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是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起点,很多博士生意识到了这点,他们在论文中对于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学术取向。”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