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
焦点话题

一般技工不荒 缺的是高技能人才

本报记者 李剑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31    [打印] [关闭]
    “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初级阶段,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产品对高级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剧,如果对高技能人才没有系统的培养,发展将难以为继。”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张洪石博士后说:“日本企业对技术工人实行年薪制,欧洲技术工人的待遇也很高,这些都为中国破解高技能人才的‘瓶颈’提供了借鉴。”

    2006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各地、各部门与相关企业通过两年多的努力与探索,出现了不少新气象和好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技能人才紧张的供需矛盾。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员透露,从今年起,每两年组织选拔一次,每次评选出400名高级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一汽技术工人李黄玺被企业评为“一级操作师”,与高级经理享受一样的待遇;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数控机床调试工李斌,一次获取了10万元的奖金和一台价值3万余元的笔记本电脑;北京市将建立技师津贴制度,每两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100名政府技能津贴获得者……

    为加强对技工团队的培养力度,共青团中央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4个部委于2004年在全国启动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年职工的踊跃参与,得到了企业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为提高青年职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载体。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徐强说:“现在的政策导向与舆论环境,越来越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高技能人才成长有一个积累过程,大家不要急功近利”。

    压在技术人才身上的“三座大山”没有彻底破除

    “当工人干得再好,在别人眼里还是觉得不体面”。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首席工人技师王洪军说,“连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当工人”。

    据报道,现在普通工人与技师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前不久,湖南衡阳一名工长“干了30年,待遇一直没有怎么变”的现象,令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颇为震惊,他担忧,这样的环境会严重影响技师的成长。

    王梦恕是从中专学校毕业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技师与高级技师紧缺是‘中国制造’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专家分析,制约技师团队成长的原因一是用人观念较陈旧,二是教育体制不平衡,三为社会评价机制有失偏颇。

    “本科起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的用人观念曾在用人单位盛行,再加上,社会约定俗成的“白领”、“金领”就是阳春白雪的职业称号,“蓝领”则是下里巴人的代称,造成培养技术人才的技术学校、职业院校成为“家长不愿送,孩子不想上”的“鸡肋”学校。

    有关部门负责说:“劳动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待遇上,而且还印证在社会评价机制中。”导致技术工人短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度不高,“感受不到体面,还会有谁愿意当技术工人呢?”

    “当前的培养模式,限制了技术工人的发展前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我国尚没有形成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的机制,没有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

    缺高技能人才不可怕 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人才体系

    虽然技术人才薪资看“涨”的新闻常见于报章,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企业对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个供需矛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中国制造”形影相随。

    张洪石说:“缺高技能人才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探索建立一整套适应‘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技能人才体系。”

    他表示,在国内技能人才由“金字塔”向“橄榄”结构转型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大有可为。同时亦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职业教育从规模层次到内在品质都必须顺应这个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市场调节、调整课程设置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第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冠军、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培训中心的曲骊说,以往的人才观注重的是高学历,因而职业教育少有人问津,这种人才观势必改变。

    一个青年工人从参加工作到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至少需要6~8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需要不断进行生产实践与职业培训。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与企业联手合作,使职业教育在地区分布、层次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避免重复性,强化特殊性和适应性。

    王洪军说,国家应增加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相关部门应对教育经费定期检查监督,切实保障职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同时出台政策,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些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企业急需的高技能操作人才。

    加速高技能人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调整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技能鉴定体系,保障技术工人享有合理的经济权益,让平凡的劳动者有体面,让优秀的劳动者更体面。

    “大家都乐意当技术工人了,又何愁高技能人才短缺呢?!”高级技师徐强说。

    本报沈阳10月3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