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
星期

裁判与选手的交锋对话

本报记者 魏和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03    [打印] [关闭]
    与往年不同,第四届“振兴杯”大赛决赛结束后,主办方除了对大赛结果进行公布外,还请各工种裁判与选手现场互动交流,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锋”对话。

    “我从事模具行业有40多年,在工厂也算是大家的师傅,我就以一个师傅对待徒弟的心情,讲讲我对大家在决赛中表现的看法。”在10月31日的交流现场,大赛装配钳工裁判长刘介臣开门见山地说。刘介臣参加了命题、考试现场监考和评分,对选手实践操作成绩的两级分化感到忧心,“参赛选手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比较差,计算答题答对的少,还有的选手基础知识薄弱;在实践操作方面,最高86.4分,但10分以下的却有6人,单件零件普遍都做得较好,但装配水平差距很大;还有部分选手心理素质差,在比赛中出现慌乱……”看到选手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刘介臣逐一点评,一点儿面子也不留。

    据介绍,装配钳工是我国2002年才推出的一个新工种。从比赛结果来说,理论考试水平普遍较高,操作和计算机测绘问题则比较多。

    在交流现场,有选手认为大赛的题出得太难了,再加上题多量大、时间有限,确实难度不小。对此,刘介臣说:“这个工种在国家职业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求高级工或技师应该会绘制零件图,但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图纸,肯定不行,我们增加这个项目也是尝试;但比赛中,体现最多的是‘装配’这两个字,在实践操作中要求也比较高。”

    “决赛在操作方面,体现了装配钳工的很多基本功,比如锉、画线、钻孔、测量、刮削等,不仅体力消耗大,而且技术要求也很多,感觉确实很难,但我都做好了。”来自湖北东风公司的装配钳工技师王全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作为装配钳工,不仅要把零件做好,还要装好,“主要体现选手的装配能力”,因为装配时,每个零件都要“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很难成功。

    11月1日上午,大赛组委会又安排了铣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的裁判与选手交流。铣工裁判长安立平、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裁判长徐棣分别点评了大赛选手的部分作品。

    一名选手认为考试内容太重视作品的功能,没有更好体现选手的思想。对此,徐棣回答说,“大赛是从精英中选拔精英,对选手要求确实比较高,但怎么体现选手的思想,我想选手应该首先把想法转化为功能化作品是很重要的,要不,如果不是通过作品,我们又怎么评价选手的思想?”他认为,参赛选手千万不能眼高手底,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细节,“有的选手就是由于没有仔细看相关说明,最后作品设计好了,但没能成功刻录”。

    11月1日是这次大赛的最后一天,所有选手都来了,刚刚在10月31日与选手对话过的刘介臣也来了,点评活动一结束,他又被选手围了起来。

    面对这么多求学好进的青工,刘介臣颇感欣慰,“一个大赛体现公开、公正、公平是应该的,但更应该体现举办大赛的初衷,‘振兴杯’就是为了解决我国‘技工荒’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解决高技能人才问题,通过这次大赛,我想新时代的青工,应该不仅熟悉理论,更要有过硬的操作能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他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