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
星期

杨国志:技术改进成了“职业病”

本报记者 彭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03    [打印] [关闭]
    高温灼烤、粉尘飞扬,还有一股子辛辣刺鼻的氨味儿,呛得人忍不住咳嗽、流眼泪。从杨国志工作的车间走出来,中国青年报记者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一个名校高材生,能在这里干7年,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今年28岁的杨国志,是一汽铸造公司特种铸造厂的现场工程师。入厂7年,他完成技改项目110多个,成功开发出300多种熔模铸造新产品。2007年,杨国志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

    2001年,杨国志从西安交大“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出人意料地与一汽铸造公司签了约,并在5个分厂中,选择了条件最为艰苦的特铸厂。“我就是想沉下心来钻研技术。从小我就梦想着长大后在汽车制造领域当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杨国志的脸上,阳光灿烂。

    入厂后,杨国志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只要车间生产,他就在,周六周日也不回家休息。2003年,调入精铸车间仅5个月,杨国志发现有一种产品在加工中因变形造成的废品率高达20%,技术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改进操作手法”,杨国志却认为应该“改进模具”。老师傅们都说,刚建厂生产时就是这样,这个产品就这个特点,没法改。“失败了,顶多罚我款,说我瞎胡闹。成功了,效益无穷。”杨国志决心试一试。他私下找到几位要好的工人师傅,按照他的设计思路制作新模具。4个人加班加点地忙活了一个星期,然而,新模具无法操作,第一轮试验失败了。杨国志不肯放弃,之后的几天,他认真研究,对模具的工艺设计进行修改,再实验,废品率一下子降到了3%以内!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技术改进,都让我体验到极大的快乐,一遇到问题我就想改,这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也有人说是职业病。”杨国志笑着说,厂里大大小小589种产品,几乎没有他“没动过的”。

    回首来路,杨国志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很多历史延续下来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创新,就是要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只要肯钻研、敢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突破,做得更好。”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