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志:技术改进成了“职业病”
今年28岁的杨国志,是一汽铸造公司特种铸造厂的现场工程师。入厂7年,他完成技改项目110多个,成功开发出300多种熔模铸造新产品。2007年,杨国志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
2001年,杨国志从西安交大“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出人意料地与一汽铸造公司签了约,并在5个分厂中,选择了条件最为艰苦的特铸厂。“我就是想沉下心来钻研技术。从小我就梦想着长大后在汽车制造领域当一名出色的工程师。”杨国志的脸上,阳光灿烂。
入厂后,杨国志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只要车间生产,他就在,周六周日也不回家休息。2003年,调入精铸车间仅5个月,杨国志发现有一种产品在加工中因变形造成的废品率高达20%,技术组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改进操作手法”,杨国志却认为应该“改进模具”。老师傅们都说,刚建厂生产时就是这样,这个产品就这个特点,没法改。“失败了,顶多罚我款,说我瞎胡闹。成功了,效益无穷。”杨国志决心试一试。他私下找到几位要好的工人师傅,按照他的设计思路制作新模具。4个人加班加点地忙活了一个星期,然而,新模具无法操作,第一轮试验失败了。杨国志不肯放弃,之后的几天,他认真研究,对模具的工艺设计进行修改,再实验,废品率一下子降到了3%以内!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技术改进,都让我体验到极大的快乐,一遇到问题我就想改,这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也有人说是职业病。”杨国志笑着说,厂里大大小小589种产品,几乎没有他“没动过的”。
回首来路,杨国志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很多历史延续下来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创新,就是要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只要肯钻研、敢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突破,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