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中直言 中国体育只有商业没有产业
但国际排联主席、原中国奥委会秘书长魏纪中在今天下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体育创业论坛”上,却直言中国现在只有体育商业,没有体育产业。
“体育商业和体育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追求眼前利益,大多是一锤子买卖,不做长期规划;而体育产业看重的是项目的长期发展,坚持战略性的大局观。”魏纪中说,“用这个观点来衡量,中国没有真正的体育产业。”
魏纪中说,一个产业链的最终发展状况由市场决定,在市场上,消费者占主导地位。所以,要想发展任何一项体育产业,一定要让消费者满意,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却令人失望。
中国的体育产业创始于1992年,那时,国家体委响应中央颁布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体育产业,并把足球作为推行职业化改革的“试验田”。
按时间推断,1994年,“职业化”的中国足球是最有资格形成体育产业的标志性项目,但以前的甲A和现在的中超年年退步,不但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趋势,连自身的经济效益都在逐年流失。
“中国足球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原因只有一个,说来非常简单,就是产品不好。”魏纪中说,“这么差的东西根本没办法让赞助商出钱,只靠拉关系就想找赞助是不可能的。”
“今年国家队没能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国奥队的表现也不好,联赛还发生了武汉退赛事件,所以,明年足球的生意没法做。”有知情人告诉记者,“中超公司已经开始谈下个赛季的赞助了,但难度非常大,据说,下个赛季还有俱乐部想退出。”
产品不好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可能,中国足球在非竞赛领域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足球在产业化方面的倒退其实是整个中国体育的一个缩影,并非只有足球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失败,只不过足球的机会最好,效果最差,所以成了典型。”国家体育总局一公务员说,和中国足球相比,国内的乒乓球、排球这些联赛同样难以实现产业化。
北京体育大学提供的资料显示,国际上的体育产业早就是一种“复合产业”,它包括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按此概念,体育产业主要包括三大类别:主体产业类,体育相关产业类,以及体育行政部门开展的、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类经营活动。
“在这三大类别中,前两类体育总局已经做了很多,但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类经营活动,而最不好做的也是这一类。”体育产业研究专家吴彦达说。
“各项目规则的制定者是单项协会,都是国际组织,我们很多体育项目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包括中国人最擅长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也是乒乓球和羽毛球这两个国内群众基础非常好的项目无法形成产业化的主要原因。”吴彦达说,“规则的制定者是体育产业中等级最高的管理者,底下依次才是那些体育品牌公司、参与者和体育爱好者。”
“总体看来,国内体育界产业化效果最好的是篮球,但这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篮球产品有多好,CBA联赛也经常出事故。我认为,是NBA的产业化影响了我们,这不是我们自己的产业,是人家NBA的产业在我们这里赚钱,我们还是消费者,不是参与者,这也和我们的体制有关。”
本报北京11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