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

在求职履历表上流浪

■蔺桃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04    [打印] [关闭]
    又是一年招聘热季。在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有的人信心十足,有的人仓促应战,还有的人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但也总有那么一些人,怀揣着单薄或者厚重的履历,流浪着走向下一个招聘单位。

    能力不足+计划不明:他始终“漂”在北京

    因为学校的宿舍不足,甘子祥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就住二里庄小月河附近的求职公寓里。大学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继续在那里租了个床位安顿下来,开始了他的“北漂”生活。

    毕业前几个月,甘子祥找到一家公司开始实习。他本科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可要做的却是销售。按照他的说法,“理工科的男生,嘴笨,人也不够灵巧”,刚去的时候,他甚至连打电话联系客户都不会,“不知道怎么开口”。每天上班,甘子祥就坐在那里,看着别人打电话,希望能“偷学点儿什么技巧”,但是半个月过去了,个性内向也没有多少私人资源的他依然没有能够“出单”(销售行业的术语,出单意味着销售成功)。

    一个月后,甘子祥被调到了广告部,他觉得广告部的技术设计跟自己的专业还比较沾边,就留下来继续实习。和他一起工作的是4个女生,于是,“泡茶,买早餐、午饭,我每天就只给她们跑腿了”。他知道,如果自己这个月再不能有所表现的话,别说留下来工作了,实习期就得走人。因为表达能力不强,甘子祥在团队中很难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参与广告设计的机会,甘子祥发现自己总是被别人的思路牵着走,没办法提出自己独特的创意。“我大学里专业实践不多,动手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他很难参与到广告制作当中,没多久就被同事们彻底忽略了。

    经过这一次的打击,甘子祥发现了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团队工作。于是在实习了两个多月后,甘子祥离开了那家公司。

    后来,他辗转在几家公司实习、工作,终于在一家私营贸易公司找到一份电脑维护的工作。每天,甘子祥都要坐一个半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单位,很累却很有规律。空闲时间他会看一些贸易方面的专业书籍,“贸易这行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我不想一辈子都做电脑维护。”

    甘子祥说他希望能开一家自己的贸易公司,但是前一阵子他听公司同事说,这行也赚不到太多钱了,于是又开始动摇,准备去大学同学所在的一家证券公司试试。

    甘子祥家在安徽农村,他哥哥念完大学也在北京打拼。他们俩是村子里唯一一对大学生兄弟,现在又都留在北京工作,这一直是家人的骄傲。“我不想回去,也不能回去。如果回去了,我不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一家人的脸往哪里搁啊?”

    大学毕业快三年了,甘子祥依然“漂”在北京。现在他一个月的工资不到3000元,只好继续在小月河附近租便宜的床位住着,每个月存下来的钱都尽可能寄回去,每年春节回家一次。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他没有抓住恰当的机会

    武汉大学法学硕士邓军毕业后,也经历了一段“求职流浪记”。

    名校研究生毕业,文凭硬;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总共学了6年法律,通过了司法考试,专业知识牢固;加上英语六级证书和驾照,丰富的履历让邓军选择前往精英云集的深圳打拼。

    2005年12月,邓军参加了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公务员考试。其后一年里,他又连续参加了深圳市和湖南省4个机关单位的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有通过笔试。回顾当时的情景,他总结说:“我从来没有认真准备过公务员考试,只是我的同学都去考了,我也就跟着去了。”

    “我该考的证都考了,又是名校硕士,当然有资格去最好的平台锻炼自己。”在考公务员的同时,邓军先后应聘了华润置地、万科等30多个知名公司的法律顾问职位。可竞争比他想象的还要激烈,一个公司两三个职位,往往同时有几百人在争取。他通过了几家公司的笔试,但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他,在面试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这让之前对自己期待甚高的他,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在深圳待了快半年了,邓军一直没有找到工作,过年都不好意思回家。2006年8月,毕业一个月后,也就是他正准备回家乡长沙的时候,他终于接到了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试用通知。他重拾信心,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番作为。

    作为见习律师,邓军每天要做的就是整理案宗,协助其他律师工作。有一天,事务所的首席律师让他帮着起草一个起诉书,可他居然连这个最基本的文书都不会写。他这才发现,将近6年的学习中,他总是忙于课程、考试和考证,没有去任何单位实习过。“以往在学校我只注重理论学习,却忽视了基本的实践操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邓军还暴露了自己不善言谈、无法与当事人有效沟通等一系列问题,讲求效率的老板没有给他适应工作的缓冲时间,天天念叨他的“眼高手低”。

    在深圳这个地方,试用期每月1500元的工资,大约只够他负担住宿费和车费。邓军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每天只吃两顿饭。另外,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加在一起,要有3个小时花在路上,这让他感到异常辛苦和疲惫。试用期未满,邓军就选择了离开。

    两年后的今天再回顾起当时的情形,邓军说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好高骛远。“习惯了做读圣贤书的学生,不懂得搞法律最重要的是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与课本打交道。所以当机会来了的时候我没能抓住。”

    心急乱求职+准备不足:她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和所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2008年毕业的杜敏丽因为准备不足也备受求职的煎熬。

    2007年秋冬招聘季火热进行的时候,杜敏丽正在专心准备考家乡旅游管理区的公务员。成绩优秀、能力出众的她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失利。知道结果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春节之后了,身边的同学大多有了归宿,这让她很焦虑。

    按照预定的计划,杜敏丽想优先选择和自己的专业——新闻相关的工作,但是春节之后,招聘的媒体非常少,还有很多人竞聘,她投出去的一大摞简历很少能得到什么反馈。

    在这期间,陆续又有同学找到单位,她觉得留给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没有了挑选的余地。因为急于把自己“嫁”出去,杜敏丽一边等待笔试通知,一边继续在各种招聘会上狂投简历,还和朋友一起应聘了霸王、好易通、飞亚达等20多家企业。

    杜敏丽之前一直把精力集中在公务员考试上,后来为了应聘媒体,对新闻业的招聘程序做了一些了解,还算熟悉。但忽然跑去企业面试,对相关的行业知识、市场行情以及企业运作缺乏足够的准备,她在笔试环节就屡屡被刷了下来。

    杜敏丽应聘过某知名企业的一个讲解员职位,对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身高165CM以上、普通话二甲、英语流利等。她觉得自己都符合要求,而且这些是自己的强项,所以面试时自告奋勇做了一段迎接奥运的英语演说,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事先没有准备而且太紧张,她发挥失误了。

    越到后来就越心慌。那阵子,杜敏丽基本上每天都到人才市场的各个招聘单位散发简历,只要是现场招聘,她就直接冲上前去。这种“心急乱求职”的招数,让她每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过多次失败的企业求职经历后,她发现自己缺乏相应的应聘技巧,不大合适企业的招聘标准,又转回头来决定专攻媒体。就在此时,她听说沿海某地市报社前来招聘,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尝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