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规划尽早明确职业方向
打持久战做好求职受挫准备
没准备好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完全没有概念,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于是只好简历乱投一气,不管什么类型的岗位都去碰碰运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岗位,这种“撞大运”型的求职方式当然成功率很低。即使偶尔撞上一个,也很可能因为不适合自己,工作起来很痛苦,毫无成就。甘子祥在几个月之内从销售转到广告设计再到电脑维护连换三种职业,就是不清楚自己职业方向的典型表现。
甘子祥离开不适合的工作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他进行这种尝试的时机不对——这应该是在校园内就完成的任务。在大学阶段,我们应该想办法寻找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在这期间进行尝试和探索的代价最小。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初步考虑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自己“嘴笨,人也不够灵巧”,却喜欢写程序,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那么可能会适合做研发或技术支持而不是特别倚重人际能力的销售工作。当然,这种初步的认识不一定正确,需要从各个渠道搜集职业信息,结合个人情况不断修正。
没准备好还表现在有相对清晰的职业方向,却不知道根据这个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比如邓军,作为法学硕士,未来的职业基本可以肯定和法学相关,而这个方向最基本的两个出路就是公务员和律师。公务员考试是成功应聘公务员的必由之路,写文书是律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二者对于成功求职都很重要。遗憾的是,他对任何一个都没有认真了解和准备。这样去求职,胜算当然不大。
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的缓冲地带,学生应该珍惜并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符合未来雇主要求的人。除了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升,从而形成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清晰的职业方向是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的前提。如果实在找不到方向,就去锻炼普适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应届生,招聘单位的要求中有共同之处,比如大都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踏实的态度、责任心、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等内容。人总是在经历中成长,因此多参与活动,比如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实习、兼职、志愿活动等都是培养能力的好方式。
即使对职业目标进行了知识和能力上的储备,也不意味着万事俱备。缺乏准备还表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心理上。尽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求职难,但对求职难带来的心理影响还是认识不够。求职是一场持久战,从10月第一批公司进入校园,到次年7月,招聘一直在进行,而能在年前签约的人只有不到一半。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会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较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处于不断遭受挫折之中。挫折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有效调整,必然影响到后期的求职。
在刚开始求职时,很多毕业生都像杜敏丽一样有目标有计划,然而多次不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开始焦虑,“病急乱投医”,甚至有人会因此自我否定,消沉下去,不再进行尝试。因此,对求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非常必要,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心态,不要自乱阵脚。毫无目的性的“海投”成功率非常低,只能进一步加剧自己的焦虑和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