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

提前规划尽早明确职业方向
打持久战做好求职受挫准备

■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刘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04    [打印] [关闭]
    每年求职季节到来的时候,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学生很顺利,三两下就能把让人艳羡的offer纳入囊中,甚至还可能是好几个;而有的学生,就像文中的甘子祥们,求职的道路诸般不顺,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做起来也不顺心不顺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异,并不是因为前者更幸运而后者更倒霉(虽然求职确实会受到运气的影响),而是那些看似幸运的人在校园里就对求职、就业,对走出校园做了充足的准备。而甘子祥们,并没有准备好。

    没准备好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完全没有概念,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于是只好简历乱投一气,不管什么类型的岗位都去碰碰运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岗位,这种“撞大运”型的求职方式当然成功率很低。即使偶尔撞上一个,也很可能因为不适合自己,工作起来很痛苦,毫无成就。甘子祥在几个月之内从销售转到广告设计再到电脑维护连换三种职业,就是不清楚自己职业方向的典型表现。

    甘子祥离开不适合的工作本身并没有错,只是他进行这种尝试的时机不对——这应该是在校园内就完成的任务。在大学阶段,我们应该想办法寻找自己的职业目标,因为在这期间进行尝试和探索的代价最小。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初步考虑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自己“嘴笨,人也不够灵巧”,却喜欢写程序,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那么可能会适合做研发或技术支持而不是特别倚重人际能力的销售工作。当然,这种初步的认识不一定正确,需要从各个渠道搜集职业信息,结合个人情况不断修正。

    没准备好还表现在有相对清晰的职业方向,却不知道根据这个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比如邓军,作为法学硕士,未来的职业基本可以肯定和法学相关,而这个方向最基本的两个出路就是公务员和律师。公务员考试是成功应聘公务员的必由之路,写文书是律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二者对于成功求职都很重要。遗憾的是,他对任何一个都没有认真了解和准备。这样去求职,胜算当然不大。

    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的缓冲地带,学生应该珍惜并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符合未来雇主要求的人。除了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升,从而形成求职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清晰的职业方向是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的前提。如果实在找不到方向,就去锻炼普适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应届生,招聘单位的要求中有共同之处,比如大都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踏实的态度、责任心、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等内容。人总是在经历中成长,因此多参与活动,比如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实习、兼职、志愿活动等都是培养能力的好方式。

    即使对职业目标进行了知识和能力上的储备,也不意味着万事俱备。缺乏准备还表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心理上。尽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求职难,但对求职难带来的心理影响还是认识不够。求职是一场持久战,从10月第一批公司进入校园,到次年7月,招聘一直在进行,而能在年前签约的人只有不到一半。这意味着大多数人会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较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处于不断遭受挫折之中。挫折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有效调整,必然影响到后期的求职。

    在刚开始求职时,很多毕业生都像杜敏丽一样有目标有计划,然而多次不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开始焦虑,“病急乱投医”,甚至有人会因此自我否定,消沉下去,不再进行尝试。因此,对求职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非常必要,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心态,不要自乱阵脚。毫无目的性的“海投”成功率非常低,只能进一步加剧自己的焦虑和不自信。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