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美国,就把大选当切入点
美国总统选举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事实。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经常选不出绝对支持者最多的总统,由于怪异的“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美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当选者的实际支持者少于落选者的情况;美国大选也不一定能选出民调支持率最高的总统,如果候选人中有有色人种,总有白人选民在民调时会口是心非,这恰恰反映了美国人微妙的种族心态,大概也是民调领先的奥巴马最担心的问题;美国大选经常选不出天资最出色的“好学生”,选出的往往是选民认为能与之产生某种联系的“中等生”。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有人就是认为布什非常适合于在街边一起喝啤酒而把选票投给了他。最典型“摇摆州”密苏里州的一个小伙子曾对笔者说,他就是因为佩林才选择共和党,因为佩林就是他“梦中情人”的样子。当然,金融危机当前,2008年大选意义非凡,绝大部分美国人大概不敢如此随意。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多的摇摆选民在11月4日开车去投票站的时候,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也许他们会根据路上加油站的价格标牌判断金融形势的好坏,进而决定把选票投给谁。
我一直认为,美国大选并非因为公平和完美而值得研究。它的魅力在于反映了人们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选举心态。《选票的背后·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文化》不是一部高深的政治理论著作,里面充满了对有趣事实与鲜活细节的捕捉和分析。作者的笔触几乎触及了一张小小的选票所能承载的方方面面:种族、宗教、地理、党派、金钱……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日益强大的媒体,是如何把一个个总统候选人,塑造成了口若悬河的演讲明星的,因为在镜头前没有良好表现的候选人,在当今这个时代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
《选票的背后》 王冲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