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

“纸上谈兵”是男人们的游戏

——评《地图的发现•续》
秋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04    [打印] [关闭]

    另类“读图”

    在《地图的发现》序言中杨浪说,研究地图需要读懂三本书:历史、文化和科技。一张张地图,经过犀利的眼光打量,入情入理的分析解剖,包含其中的历史信息汩汩而出。原来读地图,也像破解迷局一样考验人的“综合实力”,从中能得到学问与愉悦,自不待言。

    《地图的发现·续》继续着这种解码实践。在谈及古代地图中比例尺不被完全遵守时,宕开一笔,点到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在做楼盘地图时,居然在同一地图内使用两个比例尺,将周边的有名气景点、设施等等统统拉近,以增加自己的楼盘的“含金量”。如此古今互见,不仅使人对远去的往事更为了解,还对当下的情状而有所会心。

    作者绝非好古成癖或者玩古炫博,而是心有寄托,利用收罗到的地图,在历史的缝隙中,搜寻出从没被人注意过的点滴。由此,地图成了联系着古今多少事的节点,令人感慨:古今多少事,都付地图中。

    不做“纸上谈兵”

    地图是男性化很重的一个事物,往往与军事有关。作者杨浪有过军旅履历,然而这部分经历只能解释作者收藏地图、研究地图并且著书说图而走红的部分而非全部。进得去、出得来,在历史的空间中行军跋涉,讲出一个个跟地图有关的段子,这般功夫,确非一般行伍人士乃至地图专家所能比拟。

    对解放战争期间为攻城而绘制的太原的城防工事图的研究,对于法国第戎机场的保密性的讨论,特别是对1967年台海上空一场空战胜负表述不同版本的辨析,都能令人体会到作者具有的不同于寻常百姓的军事功底。正是这种根底,能够使他不至于流于“纸上谈兵”,而是尽可能利用已有的材料复原当时场景,展露出历史可能存在的样貌。

    不止“看图谈兵”

    谈兵之外,还有不少故事。杨浪首先就拿出来一篇《那条谈恋爱的小河现在流淌到哪里了》,看题目原以为是感慨各地建设飞奔,造成城乡在几年之间沧海桑田、面目全非。读了文章之后才知道,写的是“诗经之乡”河北河间。名篇《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韵事,便发生在此。作者对照地图上的地名,证以历史,将这片曾经诗意盎然的土地的文化积淀描画出来。

    《地图的发现·续》中那20篇关于北京记忆系列,笔者觉得是书中写得最有感情的一部分,因为它追述作者曾经置身其中的时空,试图“重建”当年北京的一些旧风景。思想史研究者葛兆光教授曾说过,今天,我们仍然处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历史上的变迁,并非与当下全无关系,而是也对我们起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几十年前依稀存在的景观无可奈何地纷纷破灭,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因为这类切换过于迅速、彻底的巨变,令人有所感慨甚至感伤的,恐怕不止北京一座城市。

    《地图的发现·续》既然是一个续篇,自然免不了被置于与上一本的对照、比较之中。依笔者私见,其中缺少像正编中通过荆轲刺秦王时所用道具地图而谈到督亢地区的地理的《督亢考》那样的“雄文”;在设计上,也缺少《地图的发现》那样翻开即为一幅地图、令人叫绝的书衣。也许因为笔者有些审美疲劳了,还是上一本太好了?

    此外,看了这书之后,有了一种去买高倍放大镜的冲动。因为书中所附的二百多幅地图—这也是该书亮点和卖点之一——往往因迁就全书的开本而显得过小,读者需要借助一些“准专业”的工具才能顺利“览图”。

    地图的数量自然浩如烟海,不会令人有竭泽而渔的可能。作者的考据、玩味也不会停歇,地图的故事仍会讲下去。

    《地图的发现·续》 杨浪著

    三联书店 2008年9月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