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
我国核电跨越式发展缩影——

秦山核电 国之光荣

本报记者 王国强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04    [打印] [关闭]
    2008年11月1日,在浙江海盐县国光宾馆,中国大陆第一批35名核电操作员齐聚一堂。“他们见证了17年来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集团)一位负责人说。这35人中的多数人,目前在我国各大核电站担任要职。

    17年前,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浙江海盐县建成投产,实现“零的突破”。秦山核电站建成后,被当时国家领导人称为“国之光荣”。而国光宾馆的名字,正是对此的纪念。

    中国核电 服务经济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核工业带来了什么呢。第一是把核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二是建起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曾经表示。1991年建成的秦山核电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可以自主设计建造首座核电站的国家。以秦山核电站的建成为标志,中国的核工业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国开始走上发展核电的历程。

    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到2008年8月,秦山核电站一期已安全运行17年,累计发电325亿千瓦时。2001年以来,取得连续5个燃料循环的长周期安全运行业绩。2006年,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统计的全球265台压水堆机组中,秦山核电站一期3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9项综合性能指标中有6项进入先进行列,两项达到中值以上水平。

    到目前为止,位于浙江海盐县的秦山核电基地已建成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5台核电机组,正在建设秦山二期核电扩建工程,准备建设方家山核电工程。这个中国核电起步的地方,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30万千瓦。

    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力军,中核集团是目前国内投运和在建核电站的主要投资方,拥有全国最重要的核电设计力量及工程总承包能力,是国内唯一的核燃料供应商和技术研发主体。

    中核集团的前身是核工业部。1988年,我国在核工业部(二机部)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中核集团,中央把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保留在中核集团内,形成一个军民结合、上下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这种完整的体系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

    秦山二期 核电国产化

    秦山二期核电站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九五”期间开工的4座核电站中唯一国产化项目,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1号机组于1996年6月2日正式开工,2002年4月15日投入运行;2号机组于1997年3月23日开工,2004年5月3日投入运行。

    中核集团创造了中国大陆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核电品牌,即CNP600。发电至今,秦山二期核电站一直稳定运行,目前其运行指标达到WANO中值水平。

    2号机组2006年和2007年的综合指标位列全世界核电机组的第57位和第60位,达到了国际核电站的中值以上水平。作为大陆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在短短几年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在国际上非常罕见。

    在2003年度的国防科学技术奖中,与秦山二核相关的成果共有4项荣获一等奖,12项荣获二等奖,22项荣获三等奖。2004年,《秦山60万千瓦核电站设计和建造》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这是我国首次评选建国以来的工业成就,全国仅有7个单位或项目获奖。

    三大基地 核电起飞

    1998年6月8日,我国首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开工建设,2003年7月24日全面建成投产。

    目前,中国大陆已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3个核电基地,投运核电机组11台,装机容量908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1.27%;2007年核电发电量629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1.92%。17年来共减排二氧化碳3.9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30万吨,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重要的中央企业,中核集团经济效益也在持续增长。2003年实现补前盈利,彻底扭转了核工业长达13年的亏损局面。截至2007年年底,中核集团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2007年11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第一任期(2004年~2006年)考核中,中核集团获得A级,被授予“业绩优秀企业”和“科技创新特别奖”。2007年度综合业绩考核,中核集团再次获得A级。

    自1999年中核集团成立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奖7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国防科技奖735项。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目前中核集团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9人,一支年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核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

    本报北京11月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