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历史的见证"
在北京古玩城数百家经营珠宝翠钻、中外书画、金银铜器、古旧家具的店铺中,耿金友的店铺着实有些另类。
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是黑牌匾,而他的店门上却挂了块红牌匾,上面题着金色大字——文革文化社。
走进这家京城惟一的“文革瓷”专卖店,但见两排货柜上,满满当当陈列着毛主席像、炮打司令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瓷雕塑,还有印着“为人民服务”、“抓革命促生产”“革命委员会好”的茶壶、饭碗……
“这是我的镇店之宝。”年近花甲的耿金友,指着矗立在店门内的毛主席雕像说。这尊高2.2米,戴着红卫兵袖章的三色釉下彩毛主席雕像,是他花巨款从广东买来的。
所谓“文革瓷”,特指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10年间,各地陶瓷厂生产的带有“文革”画面、“文革”语录、口号等“文革”色彩的瓷器,包括毛泽东雕像、装饰瓷塑、生活器具等。近年来,“文革瓷”已成为收藏品市场上的一大亮点。
耿金友20年前开始收藏“文革”物品时,并不局限于瓷器。只要沾“文革”的边儿的邮票、像章、语录、书报、唱片、宣传画……逮什么收什么。
他愣从收破烂的人那儿,高价买回来1966年至1996年的360本《人民画报》。“有空儿我就翻出来看看,这可是历史的见证。”
他还有《老三篇》朗读、8个革命样板戏、《长征组歌》等500多张“文革”时出的唱片,至今,他还会时不时地打开那“东方红”牌老唱机放上一段儿听听。
2004年,他在北京古玩城举办了“文革”油画展,展出的30幅油画,都是他从兰州扛回的。为收藏这些油画,他可没少费口舌,画家已辞世,家属最初不愿意卖,经三番五次协商他才买到手。
后来,耿金友才开始专门收藏“文革瓷”,图的是“瓷器能传世”。那些年,北京的旧货市场他都转遍了,淘来破壶烂碗一大堆,脏了咕唧的,常常擦洗到深更半夜。
一次,他买了带《老三篇》的茶壶和茶盘,为找配套的4个茶碗东颠西跑了几个月,终于在潘家园发现了,赶紧一把抓手里,一看是1967年唐山瓷厂出的,甭提多惊喜了。出差去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他走到哪买到哪,有时看人家正在用的锅碗盆勺上有毛主席语录,就买了新的跟人家换。
“哎呦,后来工资全买了‘文革瓷’,和老伴都闹翻了”,耿金友笑呵呵地回忆着,“我有俩仓库,5千多件藏品呢。”
5年前,耿金友从北京市拍卖行总经理的位子上退下来,在古玩城开起“文革瓷”专营店。一天,有位老者背着手在店里遛达了一圈儿,气哼哼地说:“文革祸国殃民,卖这干嘛,都给砸了!。”
耿金友却说:“历史不能断代,‘文革’物品作为一个时代的一种遗留物,使人们可以透过它去反思那个时代。”
他的名片背面印着“店主告知: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藏品、特殊的价值、特殊的意义”。来他店里参观、拍照的,有时一天多达六七十人,还有老人带孩子来受教育的。
“文革瓷”的买主以老外居多,“美国、荷兰、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的,我的东西让外国人买走太多啦。”
可耿金友也有卖后悔的时候,一位新加坡收藏家买了《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16组群雕,有70多个人物。他至今耿耿于怀。而最让他心疼的,是把一套景德镇精制的马恩列斯毛雕像中,毛主席的雕像卖给意大利人了。“从此我接受教训了,好的不往外卖啦。”
眼下,耿金友正盘算着,把俩仓库的大路货卖完了,再给收藏的300件瓷雕塑精品,出本《名人名作》的书。家人替他看店时,他就忙活着给藏品量尺寸,拍照片,去图书馆查资料,到原产地考证。
“现在我很自由,很乐观,因为我有文革瓷器呀!”曾当过多年王府井工商所所长、古玩城管理部经理的耿金友,提起如今的“个体户”身份直乐,“哈哈,要知道开店这么好玩,我早就下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