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石嫣:“土”博士“洋”插队
当一回农民,原本应该不算什么新闻。可一个中国女博士去美国当农民,这样的故事,不由得吸引公众的目光。
事实上,中国人民大学这位名为石嫣的女博士,是到美国一家农场研究经营模式的。只是为了亲身体验农场如何运行,她做起了洗菜、拔草和播种等农民才做的事情。
在不少中国农民正放弃农村奔向城市,不少中国父母争相把孩子送进美国校园时,站出来这么一个勇敢的博士,从中国去美国,从象牙塔里走到田间地埂,在嗅觉灵敏的媒体看来,这段反其道而行之的研究经历,真够令人耳目一新。
林毅:没有支点
以正常眼光观之,年届30还无法自立,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多少算一场悲剧。不过林毅本人可能不这么认为。这个2000年毕业的工科生,正“沉浸于自己的小宇宙里”。
8年前,他突然对政治发生了兴趣,毕业后,便一心想寻找改良社会制度的方案。8年下来,针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全面改良方案,他洋洋洒洒写了20余万字。只是他全力推销的这套方案,并无人搭理。
的确,故事听起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但也大可不必绝望。毕竟,对一个社会来说,有一群异想天开的人,则可能是一笔精神财富。只是在这之前,需要现实作为支点。林毅的悲剧或许在于,他一心想撬动地球,却忘了先人说过,这首先需要一个支点。
老子:能否自然?
老子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隔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最近,他们却有了因缘。他吐舌露齿的塑像,被立在了光华管理学院新楼门前。
只是,在老子塑像对面,还多了一尊雕塑,那是个一丝不挂的蒙古壮汉,他们“以艺术的名义”,被安置在了一起,却让一些人觉得“太恶心了”。毕竟,在“道德”先师面前赤身裸体,难免会被视为行为不检点,似乎多少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当然,这都是我们后人的一厢情愿。只是不知道,这个主张“道法自然”的先贤,在面临眼前“蒙古汉”的坦诚相见,能否以艺术的眼光打量身边的邻居,并让自己的内心和表情一样自然?
费兹·沃格:寒酸中的信誉
闭上眼睛,你会如何想象“银行家”这个词?是西装革履的绅士?还是动辄“一秒几十万上下”的精英?
可这些都与费兹·沃格毫不相干。这位莱芬森银行的行长,戴着一副老旧的金边眼镜,坐在用谷仓改建的办公室里,用打字机为顾客提供账单。这家位于德国一个小镇上的银行顾客只有600多人,员工也只有沃格一个人。不仅如此,这里没有自动提款机,也没有信用卡,更没有基金等衍生品。100多年来,这家银行只提供房贷等三种服务。
然而,这样一家寒酸的银行,如今却成为典范:放在沃格银行的存款,没有一分钱卷入金融危机;人们也从费兹·沃格身上,重新看到了担当自律的银行信誉。近日,包括德文版的《金融时报》等媒体,纷纷邀请沃格介绍经验。
你们说,那些年薪动辄上亿,如今却人人喊打的银行家们,会不会乔装打扮一番,然后混入费兹·沃格的听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