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8年11月7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专版
企业的事项目的事比天大
成都高新区全面一流科学发展纪实之政务服务
2008-11-07

每一次招商引资都扣上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没有什么比这个要求更让人喘不过气来——前来考察的外国公司通知成都高新区,上午到成都考察职业教育,下午就要赶赴另一个高新区,两个高新区只选一个。

    每一位负责接待的人都明白,激烈的竞争开始了。所有人开始高速运转起来,跟职业技术学校逐一沟通,搜集情况,做问卷调查,形成报告,详细安排对方行程,确定厂房参观路线,介绍优惠政策。一切似乎都很圆满,但最后关头还是出了意外。

    当外方工作人员从成都飞往另一个高新区时,把一份重要的礼物丢在了贵宾室。对方在飞机起飞的前一刻给成都高新区打来电话。这个具有戏剧性的变化,给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郑莉留下了深刻印象。郑莉说,我们一边安排人到机场仔细寻找,一边跟对方保持联系。外方一下飞机就打来电话,此时郑莉感觉外方说话的语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不想理我们了”。就在这时,机场方面传来了好消息,礼物在一个手推车上找到了。成都高新区立即通过航空快递,在晚饭前将礼物交给了外方。

    这个一期投资就达1亿美元的项目最终落户成都高新区,但真正让郑莉感慨的是,外方公司管理人员有一天说,真正影响他们决策的是细节。因为另一个高新区环境其实也不错,但双方在谈判时,对方有人在睡觉,有人打手机,氛围不好。

    比拼细节,这已经不是成都高新区第一次取胜了。郑莉说,每一次招商引资都是一场激烈、残酷的竞争。现在任何一个外国企业在中国挑选投资地点,都会同时考察好几个城市,反复比较。为什么把招商引资看得比天还大?因为招商引资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吸引过来,成都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必须打造产业链,每一次招商引资都要扣上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产业发展了,成都高新区才有希望。

    “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曾负责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巡视员王琳算了一笔帐,2003年底成都高新区合同外资约两亿美元,到位外资9000万美元。从2004年开始,引进外资加速,市政府下达目标:2004年较2003年增长100%,2005年要求比上年增长60%,2006年要求比上年增长40%,2007年和2008年,均要求比上年增长35%。今年要求实际到位外资12.26亿美元,合同外资21.7亿美元,引进到位内资106.8亿元人民币。

    思路决定出路。成都高新区着力打造的三大产业分别是,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

    王琳说,招商引资要围绕成都高新区的三大产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对项目的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环保、有竞争力,“招商引资不是单纯完成任务,必须符合高科技产业的定位,引进的企业要符合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发展。”

    成都高新区是全国最早将招商局改为投资服务局的高新区之一。王琳说,叫招商,投资者很被动,叫服务,投资者的感觉会好一些。

    “服务服务再服务”——这是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巡视员王琳曾经对所有招商引资人员提出的要求。这种理念在成都高新区随处可见,自上而下。成都高新区投资服务局项目五部部长马兵说,在引进美国财富500强铁姆肯公司的项目中,市长的细节更让人感动。2006年铁姆肯公司亚太区总裁罗杰到成都实地考察,成都市市长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安排与客人会晤。当天正值成都举办财富论坛,市长将在早晨8点45分会见参会嘉宾,经过与客人协商,与铁姆肯公司的会谈安排在早上8点。会议进行得很顺利,持续了40分钟。

    会议结束,罗杰立刻给身边的同事讲了“三个一”:在他与中国城市市长的会晤中,成都市长第一个比客人先到;整个会谈,虽然参会领导和工作人员很多,却没有听到一个手机铃声;罗杰还注意到市长从未看过一眼手表。

时刻想着为企业发展提供深层次服务

    你能想像有这样一个地方吗?为中小企业研发免费提供国际顶尖的软件开发工具,免费提供办公设施和相关配套。成都金铠甲科技有限公司的十多位年轻人已经在这样的研发环境里忙碌了2年多,研发着自己梦想的软件。他们用的实验室叫IBM开放实验室,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以下简称“国家软件公共平台”)的组成部分。

    成立于2003年12月的成都金铠甲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软件公共平台的重点扶持企业,其研发的Live800网站沟通平台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公司总经理李一宁如此评价道:“国家软件公共平台管理一流,机器充裕,配置高端,网络条件非常好,是研发的一流场所,同时这个平台能做千万级别的压力测试和安全测试,为企业节省了大笔开支。国家软件公共平台还不定期举办相关技术讲座,组织同类公司互相交流,这对中小企业的成长、管理和研发作用很大。”

    像金铠甲这样受益的公司还有很多,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国家软件公共平台,分为20个房间,每天都有一些企业在这里工作。这里的实验室还包括:IBM开放实验室、惠普开放实验室、SUN开放实验室、四川省软件测评中心、四川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和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这样的实验室以前并不存在。三年前,大量中小企业进入高新区的孵化器,在技术创新研发的深层次问题上遇到了难题。国家软件公共平台的管理部主任车瑛介绍,一套微软系列软件就要1000多万元人民币,中小企业买不起,但是中小企业的软件研发和测试又需要依托微软的系列软件,否则技术创新无法进行,企业就无法发展。

    成都高新区再次显示了推动企业深层次发展的魄力和决心,投资1.8亿人民币,建设国家软件公共平台,统一购买微软等国际大公司的软件,供企业免费使用。企业研发过程中遇到困难,平台还提供技术支持。初步统计,平台建立三年来,1000多家次企业获得了帮助。国家软件公共平台,只是成都高新区为企业深层次发展提供服务的平台之一,其他平台还包括集成电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生物医药服务平台。

    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东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科研机构和大学主要做基础研究,短期内不会转化为市场效益。而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会考虑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关系,科技创新如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是企业一定要解决的,如果解决不好,企业将走向死亡。

    杨东说,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情况,有不同需求。首先,成都高新区要营造一个优化的环境,让各类创新人才聚集到这里;其次,还要提供深层次服务,让它们能够迅速发展。“企业有什么需求,一定要帮它们考虑到;有什么深层次问题,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好。我们并不直接从事创新工作,但可以通过创造好的环境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时刻为企业深层次发展提供服务,成都高新区几乎每天都在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如果你有一条马路要扫,你会主动去找环卫公司;如果你有100条马路要扫,环卫公司会主动来找你。”现任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当时在经贸发展局负责融资工作的汤继强很有感慨地说。他们把区内227家企业打捆去融资,吸引了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12家银行和15家担保公司,2006年成功获得2亿多元的中小企业打包贷款、1亿元的软件企业打包贷款,帮助20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获得融资贷款5.2亿元。

    汤继强介绍,为满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融资需求,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都高新区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一套基于政府帮扶的“内源融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的“梯形融资模式”。在不同的企业,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经过前期系列调研和遴选,今年9月11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首批确定的9家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签订了《重点优势成长型企业培育协议》,这些企业包括芯通科技、梦工厂、登巅微电子、创立信息等。根据协议,成都高新区将在三年内,整合优势资源,从资金、人才、融资等方面给予以上企业大力扶持,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帮助企业加速壮大。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付学坤介绍说,以签约这种方式来支持本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在成都高新区还是第一次。在今后3年内,企业有新的需求,政府将通过VIP形式,对他们实行单独服务。

政务服务从行政效率向行政效能快速推进

    “完全没想到,头一天提交的材料,在项目并联审批会上只花了20多分钟就完成了设计审批。以前到其他地方办过类似的审批,奔走于多个部门、逐一进行审批盖章,就项目设计审查一个环节走下来,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足为奇。成都高新区这样的速度,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所谓政策环境吸引人,服务环境留住人,这次实实在在的体验,更坚定了我们在此发展的决心。”成都龙湖锦华置业的曾轶,谈起自己体验的成都高新区项目并联审批时赞不绝口。

    成都空天高技术产业基地股份公司负责人,用两个“想不到”来描述感激:“想不到,成都高新区能够单独为一家企业而召集职能部门,进行项目集中会审;想不到,涉及卫生、环保、消防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审批,能在90分钟内全部顺利完成。”

    两位企业管理者的心里话,反映了成都高新区近年来政务服务的另一项变革。

    2006年,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在成都市率先开通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快捷办理。2007年6月,成都高新区开始了一次创新的政务改革,“再造一个政务体系”被高调提出,强调从行政效率向行政效能转变。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就是剥离部门审批职能,将所有审批权限全部集中到办事大厅的各个固定窗口——只要材料和手续齐全,企业即来即办,盖章不需要找处长或局长签字。

    2007年10月,成都高新区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改革理念,在成都市率先推行“企业设立”和“项目报建”的并联审批。其中项目报建并联审批,采取“矩阵式工作小组,前后台无缝衔接,分阶段推进并联”的工作模式,涵盖了产业化、房地产等在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实现了全部报建审批事项在一条通道完成,审批时间由原来的68个工作日压缩到17个工作日。

    在去年下半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位于成都高新区内的成都出口加工区今年年内可望全面实现无纸化通关。企业电子申报通过海关无纸化系统自动审核时间为3—5分钟;企业空运出区货物从离开工厂,到通过海关卡口的正常验收时间,由以往的30—60分钟,提速到现在的15分钟以下,相比传统的通关时效,整整提高了80%以上,大大节省了企业办理手续及协调申报的时间。“这是一种权利的博弈,这是一种对我们自身更高的要求。”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岷雪说。

    1996年,成都高新区在行政体制上进行了全面调整,被授予市级行政权。11个机构,行政编制85人,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格局,摆脱了行政体制行政效率低下、审批环节多的情况。

    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冯亚曦,2003年前在成都高新区工作,此后调任成都青羊区当区长,2006年8月底她又主动要求调回成都高新区。她发现,与几年前相比,高新区各部门呈报的文件增多了,“文件增多,说明责任意识差了,当年办事哪有这么多文件,很多事不需要请示,完全可以在职责范围内解决。”冯亚曦说,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求“弃机关化、弃衙门化”。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得益于体制创新,好体制必须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创新,只有好体制才能带来效率,带来效能。

    去年6月,高新区管委会决定,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从各部门分离出来,公章下放到政务大厅。通过职能下沉的方式,将对百姓的服务职能下沉到街道或社区,例如在成都市率先将社保的办理工作下沉到街道、社区。

    最有效的改革往往直刺问题的核心。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岷雪说,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弱化部门审批职能,强化一线服务,摆脱现有机构和管理方式对企业服务的制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升企业服务质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