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真正的“无障碍”社会
最让小马感动的是,人们看她的目光,没有她想像中的歧视和怜悯,而是充满了关爱和鼓励。在这种目光中,小马重新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现在,她已经加入了小区附近的残疾人温馨家园,学习制作手工艺品。“我一定要自食其力。”小马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像小马一样,走出家门,逐渐融入社会。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会副理事长汤小泉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全面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直接涉及残疾人权利保护的法律,已经多达50余部。
法律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2008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修改后的《残疾人保障法》。
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在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教育、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同时,对损害残疾人权益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决议,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之后,《残疾人权利公约》纪念墙在北京残奥村和平广场上竖立起来,这是残奥会历史上首面以联合国公约为主题的纪念墙。
据统计,2008年,被推荐、当选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全国残疾人、残疾人亲属和残疾人工作者共有4100多名,成为参与国家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力量。
教育就业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
在吉林省敦化市农村的残疾人当中,最近出现了一种新职业:残疾人画师。下肢瘫痪的姑娘吴子鹤就是其中一位。她的画批发能卖三四十元,单幅能卖一百多,小吴现在一天能画一幅,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入一两千元钱。
吴子鹤的画叫“刀画”,是敦化的一种特独的民间文化形式。这种画简单易学,一个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只要学上一年半载,就能基本掌握它的技巧,可以通过临摹别人的作品挣钱。
敦化市有关领导介绍说,刀画非常适合残疾人。2006年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成立了刀画艺术中心,专门培训残疾人进行刀画创作。在这个培训中心里,残疾人学“刀画”全部免费,甚至连画板、画布和颜料都是由政府提供。从2006年开始,中心已经培训了像吴子鹤这样的残疾人画师近200名,现在,他们中月收入最高的可达5000多元。
2007年,敦化市又成立了刀画交易中心,统一收购和销售残疾人的作品。如今,敦化的残疾人刀画作品已经远销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浙江、四川等地的政府则出钱在农贸市场给残疾人买摊位;在山东,一些地方政府在社区里建起了“便民小屋”,免费提供给残疾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和社区资源自主创业。
据统计,2007年,我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就业的残疾人11.9万人;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1696.5万人。
目前,中国残联积极筹措资金,针对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成本大大高于健全学生的状况,实施各种助学项目,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2003以来,中国残联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地区盲童入学”、“扶残助学”等项目,累计资助贫困残疾大、中、小学生16万人次,为18个新建扩建高中阶段特教学校(班)和1所新建高等特教学院提供了设备补助,全国已有近20个省制定了资助残疾大学生的政策。
走向真正的“无障碍”社会
“衣食住行,对我们来说,出行的便利尤为迫切。”家住北京回龙观的残疾人常女士,以轮椅代步10多年了,以前她上哪儿都得有人陪着。现在,她出了家门就能乘坐无障碍公交车。
早在2004年5月16日,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这一国内首部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对推动北京成为无障碍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计表明,在这一条例通过的4年中,北京市新建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已全部实现无障碍。无障碍坡道、盲道、公共建筑、居住区等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多达6000多项,政府投入资金6亿多元。
中国残联于2004年命名了12个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个无障碍建设城市。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方面,要推动电视新闻、电影、电视剧加配字幕,鼓励电视台开办手语节目,在重点公共场所建立信息屏幕系统,为聋人提供手语翻译或者书面语文字交流援助,从而确保残疾人能够充分、有效地融入社会生活。
“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理念深入人心,给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在中国,残疾人与普通人一样,正在共享同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