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0日
星期
记者观察

面对金融危机 温州模式如何突围

本报记者 李松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0    [打印] [关闭]
    11月8日,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召开,来自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温州杰出人士相聚家乡。与上届不同的是大家考虑最多的是怎么应对金融危机。很多人最多的感受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生意确实没有以前好做了。”

    其实这股世界经济的寒流,对温州的影响早已显现。今年3月,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在温州30余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历产品积压、开工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

    温州这个曾经一直领先全国的民营经济发源地,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迅猛发展之后,是否真的遇到了发展瓶颈?很多人开始疑问:温州模式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看来,20%的温州中小企业停工或半停工仅仅是企业为生存采取的措施,并不意味着20%的企业倒闭。这样的困境不仅仅温州有,全国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区域一样存在。要渡过难关,需要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建立新兴产业。

    “历次宏观调控温州都会受到影响,但没有一次像这次一样影响这么大。”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这么说。

    与很多声音不同,洪振宁并不认为温州有太多值得担忧的地方。他觉得大量中小企业即使最终倒闭,也是正常现象。产业转移已经在温州的企业中进行,这次宏观调控不过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以打火机生产企业为例,原本温州市有5000多家企业,后来减少到3000家、500家,现在只有几十家。“这并不能说明温州的经济发展遭到了重创。”洪振宁说,这些都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从数据上看,温州的经济发展更有意思。

    2002年之后,温州经济似乎一下子掉了下来,人均GDP在浙江省已经处在平均线以下。

    2006年,浙江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杭州市、宁波市为6000多美元,而温州市仅为3000美元。这一年,另一个经济发展强市——江苏省苏州市人均GDP则高达7500美元。

    但另外一组数据却显示,温州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浙江省的其他城市。2007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74元,而温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达到了24002元,在浙江省排名第一,在全国也名列第三。

    “如果仅仅看人均GDP,所有人都会觉得温州不行了,已经落后了。”洪振宁说,但实际上,温州人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温州本地,200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投资发展。

    “在2002年之前,温州的生产加工很强,但到了2002年之后,由于成本升高,本地的生产加工已经没有了优势。”洪振宁说,温州的企业开始尝试将生产加工环节拿出去,换到成本低的地方生产,自己则把精力放在设计创新和市场开拓上。

    温州模式是以商代工,过去一直是两头在外,拿到订单进行生产,再把产品销售出去,“小商品、大市场”就是这个意思。在过去,原材料价格低廉,温州大量的农民加入家庭工业的队伍,劳务成本也低。将外面的订单拿到温州生产,利润空间很大。但到了2002年之后,温州人突然发现,靠加工生产赚钱越来越难了。

    土地少,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务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减少,两头挤压,利润空间越来越少。温州的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

    为了生存,温州的企业开始自发地尝试改变,外拓寻找空间。美特斯邦威已经将总部迁到上海,奥康在重庆建造了一个鞋都。有家企业在温州生产时利润只有0.5%,但将生产环节转移到非洲之后,利润增长到了15%。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在美国开了1000多家门店。而至今,温州已经有500余家企业将生产迁到了国外。

    “在产业的更新换代上,温州也开始了摸索。”洪振宁说,比如传统做低压电气的正泰集团已经在花大力气研发生产太阳能电池组,还有企业开始做风能,这些产品都已经开始在国外销售。

    温州自身条件很差,偏僻、缺地、缺电、缺原材料,环境逼迫温州人睁大眼睛去寻找商机,努力工作赚钱。也正因为此,温州人总是能先发现商机、先找到解决方法。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