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

别轻信“搜索结果竟达×页之多”

胡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打印] [关闭]
    平时读报纸、浏览网页,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文章或报道为了形容某一新闻话题的关注度高,常喜欢这样开头——“随手在Google里输入几个关键词‘×××××’,搜索结果竟达×页之多。”

    通过搜索结果显示的页数之多来形容某事件之热度,这样的“写作手法”会有一种造势效果,的确可以“雷”倒很多读者。可每次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这种描述时,我都有些怀疑。比如,某篇新闻报道里有这样一句:“记者随手在Google键入‘签就业协议才能拿毕业证’,搜索结果竟达47000多条信息。”于是,我自己分别在Google与Baidu这两大主要搜索引擎里又搜了一下这几个关键词,做个对比,最终结果并没有把我“雷倒”。的确,谷歌的搜索结果“竟达”513000项,而百度的搜索结果仅仅显示相关网页23篇。如果再深入仔细看一下,谷歌的搜索结果在30多页之后,将这个长长的关键词已拆分为“就业协议”与“毕业证”两个词组了,之间没什么联系,意思完全断开,网页内容与所期望的结果相去甚远,早就跑题了。

    对此,百度相关人士曾解释过,“百度注重精确匹配,而谷歌仍以模糊搜索为主,百度对长字符串的关键词,检索结果更严格,结果数量较之谷歌有缩减。”暂先不考虑这两家搜索引擎的精准“效度”,如果是同一篇新闻报道被许多家网站转载过几百次,这样搜索出来的“模糊”结果,还不知道有多少都是在重复,单单网页数量的多寡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况且,更有各种BBS论坛、个人博客写作等缺乏权威与实证甚至带有“扯淡”之嫌的网页也都被搜索进来,这样的信息搜集又有什么说服力?

    在网络资讯爆炸、垃圾信息泛滥的今天,如何判断和有效地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对新闻媒体来说,精确、求真、客观,始终都应是一种严谨的职业态度。然而,像这样“随手一键入”,不管三七二十一,然后调出一个结果来糊弄读者的手法实在值得怀疑。确实,此操作省时、省力、便捷,而数字又如此之大,但这种数字能证明什么呢?可是,这个小操作已成为许多记者报道常用的佐证,所以读者们要多长个心眼儿,别盲目轻信“搜索结果竟达×页之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