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

隐藏在“轻松学习不合国情”背后的问题

贺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打印] [关闭]
    近日,民进广东省委委员、教育工委主任李伟成做客广州日报报网直播室,他坦言频繁的高考方案改革违背了教育改革的宗旨,这就是对学生的不公平。但对于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现象,他认为现在有一种“轻松、愉快学习”的不良论调,并不适合国情,“任何改革不是把优良传统改革掉,作为学生还是要刻苦搞好学习”。(《信息时报》11月9日)

    在李伟成看来,根据我们的教育历史和文化传统,“轻松、愉快”应该体现在学业有成的结果上,而非学习的过程中,因为过程其实是很辛苦的。这种观点,有俗语为证,“十年寒窗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闻”,十年寒窗的苦读和一朝成名的风光,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证明了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的结论。

    那么,为什么在学习的问题上,“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难道仅仅是因为文化传统的因素,我们的学习就要苦大仇深,而外国学生的学习就可以轻松愉快。说实话,对于“轻松、愉快”的学习论调,我和李伟成主任一样很不赞成。学习,无论何时何地,首先需要的是“学”,学本身并不轻松,它需要开动脑筋努力去掌握某种知识,而“习”更需要长期“温故”才能保证学的东西不被遗忘,哪有轻松可言,更别说学以致用甚至融会贯通中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不轻松的学习被媒体异化为轻松愉快的“国外经验”,绕不开的是一个响亮的名词“素质教育”。在不少人看来,素质教育意味着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而应试教育则是苦大仇深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流传甚广却大谬不然的论调。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素质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又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和应试教育的竞争屡屡败下阵来?

    根据我们普通人的经验,负担是轻松和愉快的天敌,负担不是来自教育方式本身,而是来自竞争。只要僧多粥少的局面没有真正改观,高考无论怎样改,X科取消与否、方案怎样变来变去,都只是游戏规则的变化,不变的是参与其中的竞争者的压力和负担。正如江苏省教育厅一位副厅长曾打过的一个比方,“高考就是高中生进入社会以前的一次分层考试,而进入重点大学就等于拿到了‘白领入场券’”。高校的扩招,不过是把竞争的标准提升到“重点大学”的刻度线,负担不降反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学习没有轻松愉快可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过是资源分配的规则,即便那些变来变去变得看似人性化的高考改革方案,也会在竞争的语境下,被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迅速地转化为竞争的游戏规则。所以说,素质教育相比于应试教育并没有“减负”的优势,而且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也无暇关注游戏规则本身是否合理,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快适应这种竞争规则,并在其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

    既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本身都无法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轻松和愉快,那么选择哪一种方式其实无足轻重,社会和公众更关心的是规则的变动频率,这也就是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变动频繁备受争议的原因所在,也是不少家长和老师成为素质教育“阻碍者”的重要因素。无论何时何地,学习都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以学习为基础的学术,更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少数人的艰苦事业。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不轻松的学习成为开启整体创造力的基础条件,却是被不少人忽略的一个重要命题。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