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
“重文轻武”的习俗从举办十运会后转变,为老百姓修建体育场馆一直是工作重心——

一个鱼米之乡是这样成为奥运金牌大户的

本报记者 慈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打印] [关闭]
    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的江苏省,当地百姓一直都有“重文轻武”的观念。但在2005年举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之后,全民健身的热潮却在江苏悄然兴起,普通百姓对体育运动的排斥心态发生了巨大改变。

    近3年来,江苏各级政府都把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江苏省输出和培养的运动员共获得8枚金牌,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江苏省体育主管部门对获得这一成绩的最大体会是,以大众体育为代表的各项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

    11月5日至7日,记者随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在江苏省南京市、南通市、张家港市、苏州市等地进行了调研。

    在南京市五台山体育中心,记者看到一所中专学校正在举办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十分激烈。在田径场附近,有一大片网球场,早晚时分,前来这里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在南通市,记者在业余体校看到熙熙攘攘的家长们正在体育馆内观看自己的孩子参加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的业余训练;在张家港市,记者参观了面向市民开放、设施齐全、规模庞大的体育中心,这个县级市还将建设4个体育中心,以满足增长迅速的市民体育锻炼需求;在苏州市,记者看到1000余名本地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同参加少体校的半专业训练,高水平的专业队可以在这里挑选可塑之才。

    据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杨国庆介绍,江苏百姓自古就重视文化教育,体育运动并不为人所看重,“很多老百姓宁可自己的孩子多花点时间在功课上,也不愿孩子过多地参加体育运动;哪家的孩子要是足球踢得好,篮球打得好,还会被亲朋好友视为‘没出息’。”若干年以前,他曾去大连出差,看到大连的青少年都特别喜欢足球,家长们也热衷于让子女踢球,当地的这种足球传统曾让他十分羡慕。

    杨国庆表示,江苏百姓在体育运动方面观念的转变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发生的,而2005年全运会在江苏的举办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大型运动会的举办,能激发当地百姓空前的体育运动热情,江苏在举办十运会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效应。”杨国庆介绍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会利用业余时间打球、跑步,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不再片面地认为体育好的孩子就一定‘没出息’。”

    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羽毛球、乒乓球等场馆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健身需求,各类面向少儿、青少年的体育培训班招生火爆,有些培训班不得不限额招生……这些现象在江苏这个教育大省,放到六七年前还不多见,但现在,已经成了现实。

    “大型运动会的举办除了激发老百姓的运动热情外,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体育设施的大量兴建,为老百姓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便利条件。”杨国庆介绍说,“江苏省因为举办十运会的需要,2005年前在全省主要地市兴建了大批体育场馆,这些随后都变成了公共体育设施。老百姓有了更多的体育运动场所,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尽管已经有了大量的体育设施,但对于江苏来说,2005年之后,各级政府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工作并没有随着全运会的落幕而减缓和停滞。

    杨国庆介绍说,近3年来,江苏各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甚至超过了2005年全运会前的筹备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2008年,江苏省累计投入21.2亿元实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做到每个村建设一个体育场地,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文体站。在城市,则实施市级体育“两个中心”和县级体育“四个一”工程,即每个省辖市必须建立一个可举办全国单项赛事的市级体育中心和一个全民健身中心;每个县和县级市则必须建立一个3000平方米的体育馆、一个3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一个带看台的体育场和一个室内训练场。

    据江苏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对体育活动场地的需求,江苏省部分城市还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日常运营,这一措施突出了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功能而淡化了这些场馆的赢利责任,使得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不必过多地顾虑盈亏问题,而把为百姓服务作为工作重心。

    江苏省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江苏省体育局也在总结这几年工作的心得体会。

    杨国庆表示,除了竞技体育工作本身有充分准备并取得成效之外,江苏省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变得更好和体育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5年全运会的举办,是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给江苏留下的宝贵财富。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