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1日
星期

“金融危机”生存法则:活着就是胜利

——评《看不见的心》和《再造魂魄》
王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1    [打印] [关闭]
    82岁的格林斯潘老头儿对美国人民承认他错了——监管不力促成了这次金融海啸。他说,“自由和竞争的市场机制中的一个关键支柱已经坍塌。”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已经蔓延全球。许多观察家悲观地预测,虚拟泡沫的崩溃即将危及实体经济。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倒闭潮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上万家一度依赖对外加工贸易“挣点儿辛苦钱”的制鞋厂、服装厂纷纷倒掉。春节还没到,民工回乡潮就提早到来。城市的写字楼里,午餐时分聚集在一起的白领们在商讨自己的“下一个落脚点”。

    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奇特的全球化场景:华尔街的金融肥皂泡破灭了,受损的却是以制造业为己任的中国。

    一个显而易见的结局是:通过次贷泡沫这个“高科技击鼓传花游戏”,真正亏损是“接到最后一棒”的全球投资者。谁持有那些眼花缭乱的美国债券和衍生品,谁就是倒霉蛋。格林斯潘可以在听证会上优雅地反思经济学教条,但肯定不会给类似“欧洲的保险公司”这种倒霉蛋们降低损失。

    非常明显,在真正的玩家眼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过是最好的狩猎季节。等到时局稳定,那些躲藏在百慕大、开曼群岛、泽西岛、摩纳哥、瑞士等“离岸避税港”隐秘账号里的资本大佬儿,就会悄然出动,成为危机后的最大赢家。郎咸平先生把这称为“产业链阴谋”——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正是利用全球性的虚拟经济危机,大肆整合、控制实体经济,进而实现对中国这种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命脉的掌控。

    如果要了解这些全球大玩家的秘诀,笔者认为参考两个案例足够:其一,巴菲特收购比亚迪。前者是百年来资本市场上最谨慎的“股神”,当大多数投资者脸被跌绿的时候,他手中握有足够多的现金。后者是中国本土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汽车制造企业。其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前者是全球软饮料巨头,后者是中国饮料市场龙头企业之一。

    其实,中国本土企业家群体中,对全球经济体系运作之隐秘规则的参悟者不在少数。《看不见的心》和《再造魂魄》就是两本相当深刻的著作。作者林左鸣(晓林)先生,是刚刚实现重组的国家战略企业中国航空集团的掌舵人。据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歼10”就同他息息相关。

    站在全球经济战略博弈的高度,作者提出足以颠覆当前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满足生理需求的是实体经济,满足心理需求的是虚拟经济”,“看不见的手主宰实体经济,看不见的心主宰虚拟经济”。在该书视野中,美国以强大军事、科技实力为依托,打造了美元为核心的全球实体——虚拟经济体系,而正是利用对这一体系游戏规则的把握和操纵,美国得以在虚拟经济(金融泡沫、媒体广告)和实体经济(产业、制造业)来回腾挪对倒,不断扩张和兑现最大的利益。一切竞争,都围绕着信念、信心和信用。因此作者认为,为了摆脱在全球产业链条中低端、被动和跟从的角色,中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而才能在“看不见的心”这个观念竞争的最高层面,成为全球经济的真正引领者。

    显然,当下金融危机正是检验“美式虚拟经济”有效性的最佳时刻。美国经济在向外不断转嫁危机和损失的同时,正在消耗着自身的信用以及长久的信心。即便在调整过后,美国经济重新回到上升阶段,但由它引发的全球经济的杯盘狼藉,恐怕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收拾干净的。这很像一次金融和经济战争层面的“9·11”事件,虽然人们还无从查证那些“金融恐怖分子”(对冲基金、游资和“热钱”)到底来自何处,但最大的可能是——它们本身就是美国脂肪肥厚的金融躯体中隐藏的血吸虫。

    泡沫来临时,猪都飞上了天。只有在退潮之后,才清楚谁没穿裤子。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中国是实体经济大国,却与美国的虚拟经济紧紧捆绑在一起。如果把全球经济看成一辆冒了烟的摩托车,那么前轮是美国,后轮是中国。中国的实体经济制造了供给,美国的金融泡沫提供需求。如今,前轮已开进沟了,后轮何去何从?

    指望全身而退是不现实的,更别提取而代之了。中国经济宏观的布局,必须面对一个给美元消肿的特殊时期,毕竟它透支了太多的信用。而中国制造业的冬天即将来临,这看来并不是危言耸听。活下来的企业将是少数,它们当然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最新消息称,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正在向本土企业家朋友们“求援”,因为在股市下跌的困境中,这家优秀奶业龙头企业很可能因资金瓶颈被外资控股收购。

    危险的信号已多次发出。本土企业,不论国有民营,不论大小和所属,已经到了大家团结起来共渡难关的时刻了!哪怕仅仅是抱团儿取暖,先保住我们的立身之本再说吧。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