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法警工资单引发的受伤心态
7500元的工资在上海根本算不上高收入,但依然引起舆论质疑,原因就在于那让人不得不感叹的17项名目繁多、说辞含糊的补贴。这样的待遇是一般人不可能享受到的,于是人们在对比中形成了疑惑:为何他可以有那么多补贴?而我却除了工资就没有其他收入?即使人们的工资不低,但待遇方面的差异还是难免让公众不满。
其实,就算那17项补贴全部体现在收入上,最终工资也没有太超乎人们的想象。问题是,在比较中形成的是相对剥夺感,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权利受损。这种相对剥夺感还会导致受伤害心态,并在不断比较中持续放大。在放大的受伤者心态中,人们认为法警的工资单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至于其补贴到底是否合适,倒没有人关注了。
不能否认,相对剥夺感下的受伤心态,很大原因在于自身权利被忽视。比如,知情权的被忽视:法警的各项补贴如果没有他的妻子将之公布,人们并不知道。而即使工资单被公布了,人们依然不理解各项补贴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种被信息屏蔽的感受,会让人们认定那些补贴是不合理的,而忘了对有些特殊工作有些补贴是恰当的。再比如,自身福利的被忽视:在法警的工资单中,人们看到了17项补贴,但自己可能除了工资就没有其他福利。
但也必须看到,有时受伤者的心态是被过于放大的。有些人在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自身劳动得到社会承认的前提下,也会对别人的正当收入产生不满。这种纯粹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他们的表达就会充满情绪,他们的不满就是一种嫉妒。
所以,面对法警工资单引发的舆论争议,单纯说法警的收入高是不全面的,单纯说人们的权利焦虑也不全面。应在质疑中看到人们在相对剥夺感下形成的受伤心态,明白在这些感受中,有的是来自现实权利的被忽视,有的是来自心理上不平衡。对于前者,应保证这些人的基本权利,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于后者,则应树立良好的财富形象,宣传正确的财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