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的001号任务
这是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下称“应急总队”)的副总队长陈凯,11月1日在茂县执行的滑坡体采样任务。
茂县属于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急需进行地质灾害考察,摸清滑坡体是否会威胁县城的安全。接到邀请后,应急总队10月31日联合4名地质学专家进入茂县。
此次任务,是应急总队今年10月13日成立以来的第001号任务。
应急总队的总队长、团四川省委志工部部长江海告诉记者,成立应急总队的目的就是紧紧依靠共青团,建立起一支趋向于专业化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利用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为灾后重建服务。
在应急总队的茂县驻地,记者见到了几大包的专业装备:头盔、上升器、下降器、救援保护器、主绳、主锁、安全带等。近30样大大小小的装备,让这支队伍“显得”专业味十足。
执行001号任务的5名志愿者来自不同行业。
队长陈岩是成都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地震后曾创下废墟上连续搜救52小时的纪录,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的称号。
副队长陈凯和蒋坤过去在四姑娘山脚下经营着一家茶楼,地震后茶楼完全损毁。
队员范凯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队员杨熠曾于地震前3天,投资上百万元人民币在汶川县映秀镇开办了一家手机卖场。地震后他只从手机卖场的废墟里捡回一块电池。由于开办手机卖场的钱大多是贷款,杨熠笑称自己是应急总队的“负翁”。
“我不能总沉浸在‘负翁’的情绪里,现在参加志愿者队伍,能为灾区做点什么,对自己对他人都好。”杨熠这样告诉记者。
陈岩有丰富的地震救援经验,陈凯、蒋坤、杨熠则拥有十余次登顶6000米以上高峰的经历,范凯在大学的专业课正包括了户外救援。在应急搜救方面,他们可谓经验十足。
陈岩告诉记者,在001号任务中,陈岩等要保护地质专家在高山作业时的安全,协助专家进行取样,并对高危地段进行实地探测,“我们的队伍就是要用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有针对性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任务开始当天早晨,陈凯、蒋坤以及汪吉林副教授等两位中国矿业大学的地质专家,一同来到茂县十里村旁的一处危崖底。专家预判此地是一个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点,但是需要取样证实。
记者跟随4人一同上山。在布满乱石的山坡上,每走一步,脚下的碎石都会向下滚落,蒋坤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负责寻找相对好走的路线,两位地质专家走在中间,陈凯在最后作保护。为了防止被下落的石头砸伤,4个人距离总保持在10米左右。
沿着乱石岗向上爬,强烈的阳光刺在脸上,陈凯、蒋坤提醒大家防晒,还找到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供大家休息。
大约40分钟后,记者和他们4人一起到达危崖顶端,此时GPS显示的高度为1652米。汪吉林副教授告诉记者,在危崖顶端的中部发现了鹅卵石,说明该地点从前应该是河流阶地,此处危崖是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后形成的,初步判定存在发生滑坡的危险。
在危崖顶端的侧上方约100米处,地质专家和志愿者们观测到了一个巨大的平台。“这个平台究竟能容纳多少山石,能否对崖底的村庄进行保护,需要我们协助专家测量计算后得出结果。”蒋坤说。
大约2小时后,两位专家得到了一手数据,准备下撤,蒋坤负责保护专家的安全。
此时,陈凯已经在危崖顶端搭起保护点,他要利用绳索下降到危崖中部,执行专家无法做到的实地取样。
随着陈凯的一点点下滑,山上的碎石不断掉下,陈凯开始采集岩石样本,丰富的高山救援经验让他从容地躲闪着每一块飞石。
“危崖面的中段发现了大量细小的裂纹,山体松脆程度非常高,有发生滑坡的危险。”回到地面,解开安全绳索的陈凯说。他将采集到的样本交给了专家。
11月1日这一天,应急总队的志愿者和专家们一共探明了4处地质灾害点。
回到驻地,全队召开了001号任务的第一次总结会。按照计划,此后的几天里,志愿者联合当地公路、国土、消防等部门,对3处较为危险的地段进行了排险,清理高度危险的碎石近百立方米。
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专家,分别撰写了《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十里铺泥石流灾害初步调查与防治建议》、《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十里沟泥石流灾害治理项目建议书》和《“5·12”汶川地震震后茂县地质灾害防治建议》,为茂县下一步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到11月6日晚,001号任务顺利完成。当天深夜,陈凯开始打包装备,他们的下一个任务,将是赴北川进行泥石流考察。
他说,应急总队要建起灾区的志愿服务分队,下一步将派人再来茂县,培训灾区本地的应急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