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

建一所能打胜仗的医院

本报记者 潘婷 特约记者 丁广阳 通讯员 潘正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4    [打印] [关闭]
    综合训练场上马达轰鸣,伴随着尖利的警笛声,一辆辆标有红十字的“野战医疗方舱”车呼啸着驶入场地中心。随即,12个方舱卸载后各就各位,“T”字形摆开。通道连接、功能扩展、水电保障等8个小组,有的拉线,有的开阀门,有的安装卫星天线。半个小时刚过,一座现代化的野战医院便呈现在记者眼前。

    在南京军区第175医院的训练场上,记者感受到了久违的硝烟味儿。院长万任华、政委邹荔告诉记者,眼前的这个“野战医疗方舱”,实际就是一座流动的、建在“炮位边上”的医院。

    野战“方舱”由12个舱体组成,每个舱体由一辆自装自卸车运输,战时一有情况,12个舱体可迅疾展开,每昼夜可接诊伤员400余人,能同时展开4台手术。

    走进方舱内,记者看到,这里和传统的“帐篷加药箱”、“担架满地跑”的战场保障模式完全不同:方舱内配备的大到呼吸机、监护仪、除颤器,小到血压计、吸痰器等医用设备器材,医护人员使用起来和基地医院一样娴熟到位。

    副院长林村河介绍说:“从重伤员手术救治、X线放射检查到沾染洗消、消毒灭菌等,后方能做的,野战医院都能完成,救治水平丝毫不比县级医院逊色。”

    为娴熟掌握、驾驭这套野战医疗方舱,该院坚持每天安排20名医护人员到训练场开展卫勤训练;每季度组织1次模块合练;每半年院内组织1次考核;每年1次全员额全过程全要素、实兵实装实练。现在,只要35分钟,野战方舱就能展开成一所平时能应急、战时能打仗的现代化野战医院,12个舱体之间“对接误差”不超0.5厘米。

    2005年以来,175医院参加了14次重大演习演练,次次圆满完成任务。医院的医务人员在这套方舱内开展了普外、颅脑、烧伤等手术39例,无一例感染,且全部按期愈合。

    某年夏天,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演练在沿海举行,医院对参演部队实施卫勤保障。野战医院刚刚开设,附近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22名群众受伤,医院立即组织对伤员进行救治,因抢救及时措施得当,很快伤员全都伤愈出院。

    未来信息化战场卫勤保障,突然性大,保障准备时间短;没有明确的前后方区分,保障范围广;伤型复杂,救治压力大。针对这些特点,第175医院立足在一个小时内对“战场”伤病员做出处置,伤员救治、保全、恢复的希望就倍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减少救治环节,前置卫勤保障力量。在训练场,记者看到,肩挂红十字的卫勤小分队接到命令后,紧急出动,与部队一起跟进,隆隆枪炮声中,第一时间对伤病员施行正确、快捷的救治和处理。

    在野外条件下进行远程会诊,第175医院又是在全军第一个吃螃蟹的。2004年以来,他们先后在黎介寿院士等专家的指导下,在野战医院手术车上开展了多项复杂疑难手术。

    近年来,第175医院也一直在把数字化技术运用到野战医院的建设中来,努力打造新型的数字化野战医院。

    过去,野战条件下伤员的信息都靠传统的病历来传递,速度慢,保管难,给救治工作增加了难度。现在,他们运用自主研发的医疗信息后送系统,给每一名官兵都预置电子伤票。一旦发生伤情,随时可以通过手持机扫描、阅读或增减伤员信息,并可以全程在网上查询,便于在野战医院开展检伤、分类、救治、手术和后送。往往伤员还在后送途中,后方医院的医护人员已“未卜先知”精确做好了相关手术的一切准备。

    “这套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伤员信息比伤员本身‘走’得快。”在医务处主任王苓的电脑里,野战医院只要一敲击键盘,就能立即准确无误地把后送伤员的所有信息一清二楚地从网上传递过来,为急救抢占了先机,节约了时间。

    “一切为了打赢”,175医院正在努力履行着自己作为一所军队医院的使命。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