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9日
星期
“广元蛆橘”事件虽已平息,但一条小虫子“吃掉”十几亿元的事实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谣言猛于虎 武松今安在

本报记者 王亦君 实习生 杜晋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19    [打印] [关闭]
    由“广元蛆橘”事件导致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果农损失惨重,无疑是今年秋末冬初的公共事件之一。在持续近一个月后,官方公布全国柑橘市场逐渐接近常态。尽管事件已经平息,但留给公众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广元蛆橘”是怎样“长大”的

    本报记者浏览了新华社、人民网、《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的报道,排出了从9月下旬起“广元蛆橘”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大致时间表。

    9月21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新生村村民张登操发现自家的柑橘掉果了,他掰开柑橘后发现有一条米粒大的虫子,随后,他拨通了旺苍县农业局植保植检站的电话。

    第二天,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赵建新和植保植检站站长何三美赶到张家果园,在对掉落柑橘中的虫子进行观察后,何三美当即断定为大实蝇的幼虫。

    9月23日,旺苍农业局将情况上报到广元市农业局。针对张登操所在尚武镇的柑橘普查就此开始,与尚武镇相邻的嘉川镇、白水镇两个主要柑橘产地也在普查范围内。

    3天后,普查结果出炉:全县11个乡镇的6.8万余株柑橘树发生疫情,占该县柑橘树总量的8.9%,盖有“旺苍县人民政府”公章的《防治大实蝇疫情的公告》开始张贴在疫区各公路沿线,旺苍橘农们把成熟的和未成熟的柑橘全部摘下来,按照每公斤3毛钱的标准由政府统一收购,然后深埋在石灰坑里。

    10月2日,这个消息被一名在成都打工的广元县嘉川镇男子报料给了《华西都市报》。

    10月3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青兴海接到报料称“嘉川镇政府昨天通知橘子不能吃,因为汶川地震杀死了有益元素,我家有1万多斤橘子,全部要摘下来深埋。另外一个大的果园,几十万斤橘子都要摘下来深埋……”此后,青兴海冒雨赶到广元县嘉川镇采访,他看到了9月27日“旺苍县人民政府”署名并盖章张贴在公路沿线、重要场所的“防治大实蝇疫情的公告”。

    10月4日,该报发表《好可惜!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的文章,报道了旺苍柑橘园的大实蝇疫情——这是对此次疫情的首次公开报道。此时,距离旺苍县将疫情上报到广元市政府已近两周。

    当天,凤凰网转载了该文,不过标题改成:《广元暴发大实蝇疫情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北京青年报》也转载了《华西都市报》这篇文章,标题改为:《广元橘园暴发柑蛆政府出资300万收购》。另外,水果帮网站也进行了转载。

    同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跟踪报道《误食“柑蛆”莫慌!人体不会有大碍》,并刊登专家观点。从报道看来,当地政府当时已经作了比较好的处理。

    此后,一些网站、论坛的帖子和博客,其内容全都来自《华西都市报》的报道。

    10月20日,网帖《柑蛆(大实蝇)疫区看来只是四川广元》在网易论坛引来火爆点击。发帖者“隔世空的红颜”提醒:“有新闻写了这件事情,虽然不知道真假,但大家还是注意一下吧。”并贴出了一张照片显示:柑橘上面有一透明的、疑似虫子的物体。

    帖子随后被各大网站论坛社区疯狂转载,各不相同的标题,使得信息开始出现偏差。

    随即,很多人的手机收到这样的短信:“告诉家人和同学、朋友暂时别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请转发给每个你关心的人。”QQ群里也同样充斥着“广而告之”。

    政府出面 市场回暖

    当舆论风暴转向问责公权——“9月24日发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到现在才知道”的时候,10月21日下午,四川省农业厅首次就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经当地政府部门的努力,疫情已得到控制,并非如传言中那样严重,有虫害的柑橘仅占1%,所有病害果实已被无害化处理,没有流入市场。

    然而,我国的一些柑橘主产区的柑橘此时已出现严重滞销。产橘大省湖北的损失可能达到15亿元;四川、湖南、江西等地的橘农抱树痛哭;在北京最大的水果批发地——新发地水果批发市场里,一卡车橘子3天都卖不完,很多都烂掉了。

    10月22日,农业部再度请专家出面辟谣:“该害虫不是寄生虫,对人畜无害。”

    10月27日,农业部首次宣布:是“广元柑橘”事件引发全国部分消费者恐慌心理。

    此后,柑橘市场开始回暖。

    11月2日,四川省28个柑橘主产县同时启动“万人免费品尝柑橘”活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副省长张作哈在成都街头带头吃橘子,为四川柑橘促销。

    11月13日,农业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近期柑橘销售不断回暖,销售量和价格已接近常态,柑橘主产大省江西、湖南、四川、湖北销售进度和价格水平均接近正常年份,成交量和价格都基本稳定。

    11月18日下午,“中国·南丰蜜橘推介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率队进京宣传推介的江西省南丰县委书记傅清表示,今年,驰名中外的“南丰蜜橘”又迎来了大丰收。南丰蜜橘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总产达6亿公斤,创历史最高。“蛆橘事件”发生后,南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县成立了16支小分队,由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分赴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宣传推介;邀请主流媒体到南丰县进行现场采访,了解南丰蜜橘的生长、采摘、销售情况;在地区网站、政府网站上进行南丰蜜橘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信心。从市场调查和反馈情况看,南丰蜜橘正逐步走出阴影,销售量和销售平稳上升。南丰蜜橘市场销售保持了价格坚挺。

    网络、短信等新媒体挑战公众理性

    记者注意到,10月21日之前,很多媒体几乎都是依据《华西都市报》的报道仅仅在标题上作了改动,而真正到疫情发生地深入调查、作出报道的却很少。10月21日之后的报道标题更是大同小异——“××地没有发现橘蛆”,基本上都是引用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和说法。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认为:“这次蛆橘引起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信息封锁了,而是信息渠道的有效性。公众事件中的信息滞后,导致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减弱,也客观上推动了网络、短信等新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传播效果。”

    南京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巢乃鹏针对“广元柑橘蛆虫”传言事件表示,在经历了“致病猪肉”、“有毒香蕉”、“苏丹红”等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后,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余波未平,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已是草木皆兵。

    杨飞认为,此次公众恐慌的根本原因在于短信、网络这些新媒体是真正的公众本位化媒体,它们更市场、更亲民。“广元蛆橘”事件的手机传播,并不是像平常的手机垃圾短信,以群发器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盲传,而恰恰是在熟人之间相互流传,迅速扩大。在良性动机(关心、问候)下的传播者,很难意识到自己是在违法传播谣言。一些新媒体不尊重新闻规律的误传、误转,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杨飞建议政府和宣传部门,应更好地去使用这类工具,建立两级辟谣的信息传播系统——以政府媒体、主流媒体进行辟谣公告,建立高端、权威、覆盖面广的高端传播;同时,也要以手机、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和口碑化传播,建立快速、直接、到达率高的“草根级”传播。两级传播同时使用,可以收到更好的辟谣传播效果。只有多采用公众本位化媒体,才能实事求是地解决好公众危机。

    政府信息应主动及时公开

    曾经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认为,在此次“广元柑橘”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时间严重滞后于社会民间传言,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及时到位,一些政府信息只是被“谣言”逼出来的。正是因为在消息传出来之后,政府迟迟没有正面回应,正式回应的时候又避重就轻,所以才给了大家猜测的空间。在大家普遍关注食品安全的时候,更加重了消费者的恐慌心理。

    据四川省农业厅公布的情况看,当地政府在发现蛆橘问题后确实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出资300多万元收购并深埋销毁1252吨柑橘,果农情绪稳定,完成这些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是,政府信息怎么就没有及时公开呢?因此,人们才会对四川省农业厅在疫情发生近1个月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质疑,才会导致传言通过非主流渠道迅速传播,从而造成消费者的恐慌心理。

    公众对于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是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既然无法从官方和主流媒体上知道事情的详情,人们只能去相信民间传播,至于传言如何走样如何不真实,已成为次要问题。鉴于此,唯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在第一时间落实人民的知情权,媒体在第一时间客观报道事实真相。而这一次,“广元蛆橘”事件发生地的几级政府部门恰恰没能做到。

    吕艳滨认为,此次政府面对负面信息的手足无措,反映出执政能力的不足和执政理念的落后。有关部门没有深入到基层,因此他们本身没有一手的信息,总是在社会有了很大的反应之后才介入事件,造成此次这种政府信息被所谓“谣言”逼出来的局面。另外,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是错误认识在作祟,很多职能部门不主动、也不愿意介入一些负面的事件,总是寄希望于公众对信息的自行消化,不了了之。这种面对应当公开的信息的消极表现来自于一种错误认识:担心公开之后的社会反应,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公众知道的太多不利于社会稳定。

    更多的学者则表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舆情持续升温,多个政府部门卷入信任危机。这些公共事件既是对政府服务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官员执政能力的考察。“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等理念,绝不应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更应体现在每次舆情危机的应对上。

    本报北京11月1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