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3日
星期
专家认为校庆文化应该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只是对成功者的追捧

红火校庆难掩苍白底色

本报记者 雷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3    [打印] [关闭]

    

    2008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迎来80周年校庆。学生打扮成林风眠、吴大羽、黄宾虹等老艺术家形象,成为校园一道风景。

    程瑞鑫/CFP

    说起刚刚参加母校校庆的经历,毕业于中南电力设计院的李先生心情有些复杂。10月下旬,在武汉已经工作几年的李先生得知母校50周年大庆,特意在校庆当天回了趟学校。踏入校门,只见校园里一派喜庆景象,沿途学弟学妹组成的志愿者很快把他引导到本学院的接待处,正当他准备在校友登记表上落笔签名时,突然发现最后一栏“捐款数额”上写满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乍一看还以为是同事孩子过周岁,母校的校庆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有着类似经历和感受的人并不在少数。据了解,1958年全民大跃进,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大批高校在那年开办本科教育,从而积淀出一种特有的校庆扎堆现象。从百度搜索的结果显示,今年全国上百所高校迎来逢十大庆,湖北、湖南、天津等多个省市都有10余所以上高校举办庆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模式化的校庆正在淹没大学的个性色彩,一些学校的做法使得校庆变成向社会捞取资本的手段,喧嚣的欢庆场面背后难以掩饰的是苍白的文化底色。

    变味校庆引起网上热议

    日前,一篇关于校庆变味的博客文章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

    当时身为湖北民族学院代课老师的郭广林,写了一篇《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的博文。博文中,郭老师对学校前不久举办的校庆活动表示反感,觉得“校庆了,发现这里也摆开了收钱的阵势。一所以传播文化、教学育人为己任的学府,不以自己的文化品位去感染社会、引导民众,反而附庸社会庸俗风气,悲哀!桌子上几台点钞机摆在那里,看着就让人恶心。别忘了这是大学,教出的学生但愿不这么唯利是图。”

    很快,郭广林被该校解聘,多家媒体随后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武汉市一家都市报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某高校校庆照片,记录下这样的场面:小山一样的瓶装水,整个球场人山人海,其他高校送来的祝贺条幅几乎排成了一堵墙,那场面还让人以为是哪家商场开业了。

    10月底,记者在采访湖北数所高校的校庆时也见证了类似情景——迎面是学生军乐团整齐划一的表演,体育场馆内,十门礼炮齐鸣,数万名学生环绕,而来宾校友的专车更是挤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从某理工科院校毕业十多年的张伟,已经成为一家全国知名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的总工程师。他至今记得新生入校的第一课上,校长说的那句话,“今天你们以母校为荣,四年后母校将以你们为荣!”时隔多年,他却并不敢奢望在校庆返校时得到“被母校引以为荣”的优待。见过不少高校校庆的张伟说,受邀请的都是混得好的人,甚至规定了行政级别,至于那些本分的特别是一心搞学术的默默无闻、清贫如洗的校友,参加不参加校庆完全无关紧要,“无能之辈”更不会被主办方放在眼里。

    模式化校庆淹没大学个性

    红灯高悬,红幅横飞,人山人海,礼炮轰鸣……这样的情景,如今在高校校庆中比比皆是。盘点一些高校的BBS,关于校庆的帖子大致聚焦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校庆大会那天谁会来,这里的谁是指官员和名人;一是校庆日当天要不要举办歌舞晚会,如果举办应该请哪些歌星来。

    “当多数的讨论都集中在如何撑场面,如何办得风光时,便少有人对母校的‘校格’加以审视,也就更没有对大学精神做普遍的思考了。”一位网友留言时忧心忡忡。

    武汉是全国高校第三大聚集城市,但众多高校举办校庆的方式却相当雷同,当地一位采访教育新闻近十年的记者深有感触,并将庆祝过程总结为“六部曲”:第一步是筹备准备材料,联络校友;第二步是登启事,发邀请函;第三步是开门迎客,笑纳红包;第四步是当地政要致辞、贵宾讲话;第五步是大宴宾客;第六步是文艺表演或举行晚会。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教研究所的朱建华老师认为,中国高校的总数已经超过2000所。每年都会有学校搞自己的庆典。不少庆典除了学校的名字与庆典时间有别外,实在让人看不出有何差别。隆重而热烈的仪式之后,大吃大喝,再通过出席校庆的来宾,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成为高校校庆难以跳出的俗套。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一些高校的校庆活动不乏亮色。武汉科技大学今年迎来110周年,围绕校庆专门举办了100场学术讲座,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话题吸引了数万学子参加;在华中农业大学,狮子山广场上铺开的布幅宽约2米、长达700余米,全校师生员工现场选择自己喜爱的颜料,把手印拓在布幅上,然后在自己的手印旁写下自己的签名和祝福,新颖的形式让人过目难忘。

    高校校庆渴盼“人文回归”

    “有些大学的校庆,成了向社会各界捞取各种资本的一种手段,让人觉得变了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认为,大学搞校庆,更多应该是对自己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理念的梳理和推崇。

    别教授至今记得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学校每年4月都要举行校庆,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师生到创办者陈嘉庚的雕像前献花。“这里面有仪式感,体现了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传承!”

    “校庆文化应该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只是对成功者的追捧。”在他看来,校庆应该起到增进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的作用。“校庆这天,不管校友是贫或是富,要使他们都能够像回家一样回来。因为对学校而言,每位校友只是其中的一分子,但对每个个人来讲,母校就是他的全部。这种关怀不仅是对毕业生的温暖,也反映出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给学子们培育什么样的世界观。”

    全国优秀教师、武汉科技大学李锐锋教授说,大学应该有一种大学精神,清高,脱俗,至少是不媚俗。对于大学校园弥漫的浮躁之气,她认为,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大学校园也少了往日的宁静;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的校庆摆出一副嗜财如命、唯官唯上的架势,大做表面文章和搞花架子,将大学校庆办得一团俗气,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当今一些大学里商业文化和行政文化取代了学术文化。“现在,不少人总是在抱怨,抱怨大学缺少一种沉稳,变得浮躁与不安。大学里变味的‘校庆’,无疑就是这种浮躁与不安的表现之一。”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