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
星期
我的亲历

喜文华:见证中国太阳能30年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 王艳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4    [打印] [关闭]
    “30年,中国在太阳能领域已经从一个曾经接受‘外援’的国家,变成了‘援外’国家。”今年54岁的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喜文华见证了这个过程。

    1978年,从兰州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喜文华,参加了中国第一所太阳能科研机构——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创建。从此,充满朝气的太阳能事业成为他的追求与选择。

    在之后的几年间,他与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其他科研工作者一道,先后参与了中国第一座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房、第一座10千瓦太阳光伏发电站、第一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第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性能测试台、第一座太阳能采暖的学校和医院等重要科研和建设的开拓性工作。

    “由于当时我们的太阳能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除了自主科研外,还要引进、吸收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正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1980年,中国在太阳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大门被打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亚洲最大的太阳能采暖与降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在兰州郊区开建。

    “有些目前还仍然活跃在国内太阳能领域的第一代太阳能专家,都是从1980年至1983年通过执行该项目在兰州接受过培训。”喜文华说,当时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著名太阳能专家,包括前国际太阳能学会主席、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乔治·洛夫教授,日本国家太阳能学会副主席、早稻田大学木村建一教授,美国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丹尼斯·海斯博士等许多专家都应邀来此讲学。

    不过,随着中国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来中国取经。

    “在商务部、科技部、外交部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自1991年至2008年,我们先后共举办国际太阳能技术培训班28期,为5大洲104个国家培训太阳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800余名。”

    除此之外,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还派出专家赴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的技术援助,如帮助坦桑尼亚编制全国太阳能5年发展规划,帮助科特迪瓦制定全国光电推广计划,帮助古巴建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同时还与许多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项目。

    “我们中国的太阳能科研院所及企业在太阳能领域的成果和突出贡献,不光获得了发展中国家的赞誉,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和支持。”

    2005年12月1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代表和中国政府代表在维也纳正式签字,同意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基础上建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为促进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太阳能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提供一个国际平台。

    “中国太阳能事业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30年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我们的技术在变,观念在变,地位和作用在变。”

    统计表明,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使用面积已达1.3亿平方米,占世界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总量的60%,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达到100万千瓦,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太阳灶使用量约100万台,成为世界上使用太阳灶最多的国家。

    喜文华相信,明天的太阳会更灿烂,全世界都会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成果。

    新华社兰州11月2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