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
星期

“风云”气象卫星护航防灾减灾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1-24    [打印] [关闭]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至6%。据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千亿元。气象卫星是天气预测和灾害监测的有效手段,对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沙尘暴等灾害防灾减灾意义重大。

    自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以来,浩瀚苍穹见证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平凡历程。如今,我国拥有了令世人瞩目的风云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具备了先进的天基观测能力和地面业务能力,在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密实天网时刻捕捉“风云”变幻

    我国气象卫星主要分为极轨和静止卫星两种,前者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视两次,优点在于可获得全球气象资料;后者是地球静止轨道,优势在于可对某一地区进行连续观测,二者配合进行气象观测,可以实现互补,提高监测能力。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介绍,从1988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至今,共成功发射9颗气象卫星。目前,风云一号D星、风云二号C星和D星在轨稳定业务运行,风云三号A星已完成在轨测试,投入运行,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人民安全提供着丰富的卫星遥感服务产品。

    在打好极轨与静止气象卫星的“组合拳”的同时,我国气象卫星性能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以今年5月成功发射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为例,该星具有全球、全天候、三维、定量、多光谱遥感监测能力,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公里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步入又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伴随着卫星的发展,地面应用系统功能和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和北极基律纳5个卫星地面站为主体,包括31个省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2500多个卫星资料接收利用站的三级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除接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外,还可接收美国NOAA系列、EOS系列、日本MTSAT-1R 、欧洲METEOSAT系列和MSG等多颗卫星资料。

    “尤其是近20年来的发展,使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郑国光表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被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与欧美等国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大大增强了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探测能力。

    气象“天眼”护航国家防灾减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面对防灾减灾对气象卫星提出更高要求,气象卫星在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监测服务及灾情评估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热带气旋是全球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占整个气象灾害经济损失的50%以上,海上热带气旋的监测与预报主要依赖于气象卫星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

    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到,2005年1月以来,我国风云系列卫星对太平洋生成的92个、影响或登陆我国大陆的33个台风全部进行了全程监测,观测及灾害评估对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决策、减少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2006年之后,我国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实现了双星汛期加密观测,将观测时间间隔从原来的半小时缩短到15分钟,明显改进了台风定位和登陆预报结果,双星观测资料成为我国甚至东南亚地区天气预报人员预报台风时的重要观测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出色的气象保障服务让世人瞩目,除了风云二号C星和D星提供15分钟间隔静止卫星连续观测外,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垂直探测能力的极轨风云三号A星更成为奥运气象服务中的明星,为北京地区暴雨、城市热环境和大气气溶胶监测,以及影响香港奥运马术比赛的台风、青岛奥帆赛海域浒苔监测等提供了更加精细的第一手观测资料。

    从源头追踪气候变化的“足迹”

    郑国光表示,卫星遥感资料在我国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中虽然应用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目前,气象卫星资料已在夏季风、干旱和积雪监测、臭氧及海冰趋势变化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夏季季风的爆发与印度洋上的天气系统关系密切,风云二号D星观测资料填补了印度洋西部的广大资料空白区,可监测印度洋和南海季风区域对流发展状况,对判定南海季风是否爆发和改进我国夏季风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干旱频繁发生,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卫星遥感在干旱监测方面有显著优势,对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决策十分重要。”杨军说,如2006年夏季四川盆地和重庆发生的严重旱灾中,气象卫星对旱情变化连续监测,对抗旱工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在积雪变化监测方面,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值得注意的是,在抵御这场灾害过程中,气象卫星由于不受天气灾害影响,可实时监测天气及灾害变化情况,为监测积雪发生、发展和分布,计算积雪面积并遥感积雪变化,预测其对农牧生产、交通运输所带来的可能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风云气象卫星对全球臭氧监测、北极海冰的监测信息还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活环境改变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后,国家气象局将加快推进我国气象卫星的研发和地面应用系统的发展,将在2010年前,建立由风云二号和风云三号两个系列卫星组成的对地综合观测业务平台,2015年前,建立由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系列卫星为代表的高、低轨道业务卫星组成的综合对地观测平台。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